川滇渝生区域合作教育的实践途径探赜

更新时间:2024-04-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408 浏览:119561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其区域化的态势正在形成.研究生区域教育合作虽然各省区教育有较大差距,但均有比较优势,有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川滇渝区域研究生教育的对接与融合并非人们的主观臆想,而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使然.

关 键 词 :研究生教育 区域合作 川滇渝区域

研究生教育区域化是指区域范围内研究生教育在教育思想、模式、内容,以及课程、教材、教师、学生等诸多方面区域问交流的趋势.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研究生教育区域化的态势正在形成.因此,进一步明晰研究生教育区域化的诸要素,探索研究生教育区域化的实践途径,对于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走向世界,推进国内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川滇渝三地研究生区域教育合作途径的科学依据

为了使川滇渝三地研究生教育合作途径的拓展具有可行性和双赢性,从而揭示三地合作途径的科学依据是十分必要的.从系统科学出发,合作的前提是具有共同的系统目标、畅通的信息流通渠道和相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以及川滇渝的地理优势和历史传统等为上述前提提供了前提条件.川滇渝在资源共享、市场占有、文化教育科技交流,乃至平衡区域性危机方面,都逐渐形成了相应的机制,成为利益共同体:进而西部大开发以来,川滇渝处于一个统一的经济社会系统中,具有共同的系统目标:川滇渝地理位置上相临的天然优势,有着绝对畅通的信息流通渠道,许多合作事宜的达成已迫在眉睫.

就其合作途径的科学依据而言,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支撑是和谐良性的社会生态理论,从发展观的角度强调如下:

1.交叉与渗透并生

“现代生态学研究表明,在两个或多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的交接重合地带,通常生物群落结构复杂.某些物种特别活跃,出现不同生态环境生物种类共生的现象,种群密度也有显著变化,竞争激烈,生存力和繁殖力也相对较高”.这种生态学上的“边缘效应”原理对于川滇渝三地研究生教育合作途径的拓展具有重要的启迪.可以预期,川滇渝三地研究生教育合作途径的拓展,将使得三地研究生教育领域不断进行合理的人才流动,不断进行学术交流和知识更新,使三地的研究生教育处于“异质”(不同教育制度)的动态环境之中.避免川滇渝三地由“近亲繁殖”而形成“同质系统”,三地都更容易造就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人才.由此,交叉与渗透把“原创性”与“创新性”实现了完善统一.

2.多样与综合并重

“按照生态学的观点,气候变化,某种害虫或病毒的入侵,对于一个作物种类单一、生态格局简化的农田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严重的甚至毁灭性的打击.而对于一个物种丰富、结构复杂、体现了生态格局多样性的森林生态系统来说.通常是不会产生毁灭性后果的”.包即是说,多样与综合所形成的系统要素的相互制约,恰恰导致了系统的稳定.川滇渝三地研究生教育合作途径的多样性.从理论上讲,意味着这个合作系统的结构复杂,网络化程度高,异质性强,物质、能量和信息输入输出的渠道众多且密集,纵横交错、畅通无阻,三地研究生院校间能够迅速及时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使合作系统保持在持续稳定的状态:从实践上看,意味着这个合作系统中,三地研究生教育的许多学科与课程可以构成链状关系并形成网状联系,通过交叉、渗透、融合、嫁接,在三地“繁殖”出新的学科与课程,形成新的生长点和新的生命力.

3、开放与优化并举系统科学的有序原理告诉我们:世界上一切的孤立系统,与外界没有任何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时,其自发演化的趋势总是从有序走向无序.要维持或提高系统的有序化程度,必须使系统不断获得新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抵消不断自发产生的无序,重建新的有序,从而实现系统的优化.研究生教育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必须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从中吸取更多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以免走向无序、僵死和“沙漠化”.川滇渝三地研究生教育中.设备、仪器建设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是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建设,其匮乏或不足,必然限制川滇渝三地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等.同时也影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的水平和研究生院校发展基本条件的改善:三地的研究生教育合作若不能深入进行,其信息流的匮乏,则将影响三地研究生教育中学科与课程的建设,影响学术水平乃至影响发展观念、发展视野、影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培养方法的创新等.只有开放与优化并举.才能使三地的合作始终促进三地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4.平衡与适应并存

从生态学观点看,平衡是系统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当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时,系统自身首先应具有一种抗干扰的能力,适应环境的改变.维持系统的相对稳定;而当外界干扰超过系统自身调节范围时,就会打破平衡.研究生教育系统应保持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这既是研究生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也是研究生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的逻辑要求.川滇渝的研究生教育要生存与发展,必须同其外界环境诸如经济、政治、文化等不断交流变化着的信息,不断从外部环境中吸取物质、能量,以弥补和抵消内部资源的消耗.同时,川滇渝的研究生教育系统也应不断优化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增强系统的社会怎么写作能力,通过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发展需要而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支持,提升系统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

遵循上述相关理论依据,探讨选择川滇渝三地研究生教育合作的途径已成必然.

二、研究生教育区域化的实现途径

1.积极开展研究生的合作培养

比较各种区域教育交流形式,合作培养是一种能较快促进学校、地区甚至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区域化的形式.它既能使在区域上通行并实践的办学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培训、质量保证措施等方面的经验得到共享,又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建立比较平衡的区域文化观;区域合作培养的形式主要有两种:(1)通过校际间协议进行合作,如昆明理工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随不是川滇渝高校)的合作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借鉴其他区域合作以及国际合作的经验,利用学科互补和强强合作,推进区域学科合作和教学优势地位,可以举办研究生教改试点班和研究领域的合作,同时,双方还共同培养硕士研究生,如双方大学的硕士生在三年的培养时间里,至少有一年的时间在对方大学学习课程或研究.(2)通过区域合作项目(包括区域组织设立的项目和校际间的合作项目)的研究,使研究生在参与项目研究的过程中,接受不同区域、不同思维方式的专家指导,达到共同培养的目的.

2.推进课程区域化和师资区域化

(1)课程区域化.课程区域化是指在课程中增加区域化的内容,以培养学生在区域化和多元化社会工作环境中生存的能力,课程区域化既能提升课程质量,同时也为那些没有到相应区域高校的学生提供了接受区域合作教育的机会.课程区域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开设专门的区域优势教育课程.这一类课程旨在使学生能意识到本区域的相互联系.②开设注重区域主题的新课程,如区域关系、区域经济、区域比较文化等具有区域化内容的课程.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中只有相关专业开设这些课程,而没有将它们作为公共选修课开设,这不利于研究生开拓区域视野.

(2)师资区域化.师资的区域流动是研究生教育区域化的核心内容,是实现教育区域化的一条捷径.具有区域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可以直接推动教学、科研向着区域优势方向发展,因此,近年来许多高校都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教师区域间进修的数量,同时还面向全国招聘教师和学者.目前.国内高校也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加强了对区域师资的引进和招聘等.同时,许多高校还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有一定学术造诣和声誉,有一定的参与区域活动能力和经验的骨干,从而加快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

3.努力完善区域合作办学

区域合作办学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生事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重视多种形式联合办学,积极开展省际、校际间合作,为适应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注重办学模式的创新等.

4.注重合作地区和合作对象的选择

研究生教育区域合作地区的选择,应该遵循两个原则:(1)“双赢”原则.即合作既要对我们有利,也应该是对方所需要的,任何只对单方面有利的合作都是不能长久的.(2)教育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原则.既要考虑合作价值.也要考虑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效益最大化.提高办学效益是川滇渝地区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必由之路.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专业建设要注重学科分布的合理性,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高等学校应当充分利用科教资源,以联合促发展,加强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研单位、大型企业之间的联合和交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依靠整体优势,取得规模效益.逐步建立具有区域特色、布局合理的研究生合作培养的学科体系,不断增强学科的整体实力和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怎么写作的意识和能力.

5.其它途径

教育区域化的其它途径还有:积极制订政策,支持、鼓励区域学术会议的召开,进行区域学术交流: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互联网、远程教育等手段促进教育区域化等等.在区域合作教育的同时,努力保持并充分发挥传统办学特色和基础理论学科优势的同时,根据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中支柱产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调整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专业结构.特别应当注重及时调整改造一批老的、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强化学科专业特色;要充分发挥学科群体的优势,重视学科间深层次的渗透和融合.积极寻找、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促进交叉学科的崛起,优先支持和发展具有西部特色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之适应国际科技发展的趋势.


三、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也成为我国“十一五”期间及至2020年教育发展规划的基本目标.在区域教育协调发展中,一方面,通过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要推动东部对西部、城市对农村的教育对口支援以及职业教育的对口协作,缩短区域内城乡和东、中、西部之间的教育差距.在这一政策指引下,各地开始了有益的尝试.如早在2003年10月,长江三角洲的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开始“长三角”地区教育发展的实质性合作:2004年5月,北京市提出建设环渤海“教育示范区”的构想.可见川滇渝区域教育发展合作的顺应了我国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

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创新活动.应该承担起增强川滇文化在川滇渝区域的认同的责任.通过教育,加强研究生对区域内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和认同,克服交流中的语言、行为方式、思维习惯、制度等文化障碍,做好川滇文化的继承、扶植和宣传,使文化认同成为川滇渝区域社会经济联合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