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骏:继续推进“985工程”建设加快一流大学建设步伐

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794 浏览:24516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 :“985工程”的实施,揭开了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序幕.如今近十年过去了,现在回顾这十年来的建设历程,我们发现“985工程”是功不可没的,它使我国一流大学建设取得了许多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985工程”建设现状

“985工程”的实施,使我国大学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指数有了明显的提高.“985工程”使参与高校缩小了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差距.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几所实施“985工程”的高校国际排名得到了大幅提升.五年内南京的大学排名提前了100多位,这样的成绩是很不错的.当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首先,在人才培养水平方面,我们还有明显的不足.到2005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3200万人,研发人员105万人,分居世界第一、第二位,研究和发展的经费居世界第六.但是我们的科技创新指数却属世界中下水平.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参与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2.26%,这说明我国高层次科研人才处于数量庞大但质量偏低、拔尖人才紧缺的局面.

第二是在科学研究水平方面, 我国一流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竞争力还比较弱.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原创性科技成果相当少,对战略性基础研究和工程领域的重大基础研究进行多学科研究的态势尚未形成,在获得国际大奖和在世界顶尖级杂志上发表文章数量方面偏少.同时我们的师资队伍水平也是明显不高,我们的大学缺乏有国际影响的科学大师和杰出学者,培养和吸引顶尖学科带头人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教师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结构等还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差距较大.特别是在大学管理水平方面,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国高校的差距除了硬件外,还有软环境.办学理念还不够清晰、稳定、富有特色,校风学风的建设尚缺乏明确的定位,教师和教授的选拔、聘任及教学、科研评价制度等还存在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我国的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更多的体现在“形似”而不是“神似”上,是“数量”的增长而非“质量”的提高,是“外延”的扩张而非“内涵”的提升,是“硬件”的加强而非“软件”的改善,这就是大家谈到的包括内涵建设和软实力的问题.

所以,从根本上说,我国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突出地表现在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上.这应该是“985”三期工程要解决的问题.

“985工程”三期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 “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特别是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国加速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 .这就是说,“985工程”已从国家战略布局的高度上,被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之中.所以在三期工程中,高校必须瞄准“规划纲要”提出的重点领域、优先主题、重大专项、重大基础研究计划等,选择有优势和特色的创新平台或基地给予重点支持,在重要领域组建重大创新平台或基地,形成两个层次的创新基地,这在“985”二期工程时已经形成了思路:一个是国家级的创新平台,另一个是校内的创新平台和基地.对于我们高校来说,要积极争取列入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基地建设序列,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实现国家战略目标.从这一点来看,“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各自的定位是越来越明确,区别是越来越明显,“211工程”强调的是学科平台的建设,重点学科的建设,是国际前沿的探索,是自由的探索;而“985工程”是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围绕国家目标来组织重大科学研究,它强调的是创新平台的建设,是科技平台的建设.


2. “985工程”三期应进一步推进机制创新.“985”一期工程的重点是基础条件的改善,二期工程的重点是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建设,从布局来说是希望以此为载体,把队伍建设、科技创新、条件支撑、国际合作与交流有机结合起来.但科技队伍的整合非常之困难,科技资源和成果的共享非常之困难,现有的科技创新平台综合性、交叉性、集成性以及国际化程度普遍较低.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觉得问题的根本原因出在高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所以三期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在高校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施,实际上,我们兄弟高校已经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机制体制创新方面,我们提出两个层次的平台建设.一个是国家级的创新平台,另一个是校内的创新平台.对于这两个层次的平台,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第一个平台,我们借鉴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对国家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的管理经验,形成“国家实验室(平台、基地),由国家拨款资助,委托大学管理,实行相对独立运行”的体制和机制 .对于第二个平台,我们可以采取打破行政壁垒,为交叉学科、新兴学科成长提供可能的做法.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和社科创新基地的建设有一个重要的设想,即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和资源的共享,增强科技创新的综合性、交叉性、集成性以及国际化.目前的状况是许多平台、基地“貌合神离”,缺少整合,即在争取平台和基地联合起来,获得立项、资助后分钱、分项目时,仍然“各自为战”,原因就是行政的壁垒也阻隔了学科的交叉和研究的集成,所以我们就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提出了“双轨运行” 体制.所谓双轨是以既有的院系为一轨,以“平台”、“基地” 等为另一轨 ,“平台”、“基地”所聘用的研究人员的人事工资关系等均“临时划归”一个聘期;聘用期满后续聘者成为正式雇员,不聘者则回归相关院系,既有助于平台、基地建设,也有利于促进相关平台发展成为新的交叉性、边缘性学科.所以, “985”三期工程要取得好的成绩必须解决机制改革这个问题

3.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首要社会职能和根本的社会价值, “985工程”要见成效,必须与人才培养制度的创新结合起来,特别是研究生的教育.研究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创新的主体,“985工程”的实施和平台基地的建设都离不开研究生的创新活力.但实际上,我们在这个方面是相对薄弱的,很多优秀的研究生却都不留在国内,不能在这个创新平台上工作,而选择到国外去,原因就是我们的创新体制.所以在“985”三期工程,我们要形成“以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 “导师资助制”,吸引优秀青年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允许将部分研究经费用以支付研究生承担TA、RA的奖学金. 在现在,我们的研究生的待遇实在是太差了.研究经费从哪里来?在国外,约有40%的研究经费用以支付研究人员的酬金.美国许多高校教授利用获得的研究经费,提供相应奖学金,吸引优秀学子攻读学位.而我国的科研经费只允许支付部分“劳务费”,这样就没有办法支付研究生的奖学金.研究生待遇低,难以吸引优秀研究生在国内读研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我建议,允许进入平台或基地的教授动用科研经费甚至“985工程”经费作为研究生TA、RA的奖学金.以这样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

4. “985”工程三期中经费的使用应该更加灵活.国家给予长期的稳定的支持是建设一流大学十分重要的条件,在加强对一流大学投入的同时,政府不能过多干涉学校的学术自主权,这是保持一流大学活力的基础,“985工程”三期建设的经费,一定要尊重各个学校的意见,充分相信它们的智慧和能力.国家对经费管理既要规范,更须灵活.

全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推进制度创新,建立以学术权力为中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依法治校,管理,推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学术自由的保障机制 ;逐步转变学校行政职能,进一步增强学术权力,加强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加快教师评聘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大学人事制度.

第二,弘扬大学精神,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大学精神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为学校和社会所认同,它渗透在学校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的每一个成员.无论大学如何创新,如何进一步怎么写作于社会,但大学的精神和灵魂是永恒的.

第三,坚持科学发展观,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我国一流大学的发展战略应当结合三方面来考虑:一是学校自身已有的办学条件与特色 ;二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三是世界科学技术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只有立足自身条件,坚持和发展自己的个性与办学特色,在选择中追求卓越,才能弘扬自身的办学传统,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理念,并根据自身条件,努力建设好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建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所好的大学,不在高楼大厦,也不在权威的讲坛,也不在到处张扬,而在每一个人的灵魂和生命 .我想,如果一所大学里的每一个成员的灵魂和生命都和这个大学的未来融为一体的话,这所大学的未来一定是十分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