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一体化在面向本科素质教育实验教学改革中的与

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140 浏览:50023

摘 要 :培养中层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中本科培养层面的最终目标,而教研一体化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如何突破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框条,根据自身办学的实际情况建立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的教研一体化实验教学改革模式,如何形成自身的特色优势,避免因重复立项而出现的教学资源浪费,如何将“产学研用”完全融入到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中,全面促进当代高等人才素质教育的发展,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索与思考.

关 键 词 :教研一体化,素质教育,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67-03

中国高等教育自上个世纪末进入高速发展时代至本世纪初,短短的十余年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高等教育的“高铁时代”的来临也使得高校在办学规模、机构职能和教育内涵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的“塔”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变得丰富多彩.与此同时,在中国高等教育高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我们发现,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逐渐凸显,许多本来非常明确的事情变得模糊,原来比较一致的看法现在也有了不同的理解[1].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教育工作者将运用何种手段来实现这一最终目的,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索.

一、本科素质教育应当成为中国未来高等教育改革的主体部分,培养中层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中本科培养层面的最终目标

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当今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高素质人才,这些社会现象及需求也为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即,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把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国内的高等教育伴随着社会的变革,也由传统的大众型教育逐步进入精英教育时代.随着教育的转型,本科教学这一在以往教学层面中属于大众的群体教育的基石作用逐渐突显出来.本科教育现已成为基础教育和精英教育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因此,本科素质教育应当成为中国未来高等教育改革的主体部分,本科培养层面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中层高素质人才,本科素质教育的成败将会直接影响研究生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果以及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所需要输送的新鲜血液质量的优劣.

二、“以人为本”是影响高素质人才培养与高校教学、科研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随着本科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任务不能仅局限于学生的成绩提高,更应注重人的培养,因此我们应当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强调践行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及新型育人模式理念,全面提高本科生的可持续发展性,培养出大量社会亟需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这种全面型、中层次高素质人才又是高校科研和研究生培养亟需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能胜任社会和科研所需人才类型的培养,为了改变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这种瓶颈,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们提出了教研一体化的理念――让教学与科研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做到科研验证教学,教学凝练科研成果,带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最终达到学、研共进的目标.而这一理念的实现必须由人来完成,因此只有坚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教学、科研一体化为手段,才能让高校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形成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

三、根据自身办学的实际情况建立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的教研一体化模式,形成自身的特色优势,避免因重复立项而出现的教学资源损失

我校“生物化学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示范中心)根据现有的实验教学资源,借鉴国内其他高校教研一体化成功经验的同时,注重集约化办学,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形成了一套符合自身办学特色的教学科研一体化模式.该模式下原教学资源转变为教学科研一体化资源,原单一的、固定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分散的、相对灵活的教学科研一体化模式,即将原教学实验室、教学资产、教学资金和教学实验人员全部投入科研,本科生不再定时、定点、定内容地集中进行教学实验,分散到各个课题组,由课题组教师和研究生作为指导本科生实验的主要力量,完成大纲要求的基本教学任务,机动灵活地完成教学任务.

该一体化的优点是可以在科研实践中提高本科生实验能力,指导实验时间相对灵活,可以更加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将学生引入实验室、课题组,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教学内容不必完全相同,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资源进一步盘活,利用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维护更加直接,同时,将实验员编入科研团队,有利于提升实验员的科研学术水平.

四、大胆践行,勇于创新,在教研一体化探索中不断凝练、形成理论,即立足于教学资源的集约优化,注重本科生高素质人才两个层面的培养

以示范中心的微生物实验教研一体化改革为例: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理论课结束后,以班级为单位,定点、定时、定内容地集中进行微生物学实验,但是由于实验与教学的脱节,这时学生对课堂上讲的理论知识都模糊化了,只能按部就班地按照实验书上所列出的步骤,机械地进行实验,简单地重复着实验步骤,单一地去验证这个实验结论是否与书上相同,对于实验结果的数据处理以及讨论,学生只会从老师那里拿到答案.学生缺少自我思考、独立分析的能力和对新鲜事物的探索的.传统实验模式的长期运行最终会导致实验与理论之间相对脱节,缺少延续性,只强调验证,缺少自我实践,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考的空间,这种模式偏离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如果将传统的实验模式称之为“量子化实验模式”,那么我们可以形象地将教研一体化后的模式比作“连续函数实验模式”.将科研融入教学当中,使两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科研带动教学的发展,教学又为科研夯实理论基础,借助科研“连续函数”的力量带动实验教学“量子化”的发展,形成既有层次性又有连续性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在获取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机会去实践,感受什么是实践出真知.教改实施后,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配到课题组中,分散、灵活地进行实验.由于学生分配到课题组进行分散实验,传统的实验内容可能不能适应所有的指导教师,导师需要建立新的教学内容,实验任务由导师自行确定.以传统实验大纲为基础,强调学生掌握相应的核心实验能力,最终以能力考核为目标.这样学生实验时间灵活化,在不占用课堂时间的前提下,学生能有更多参与科研实验的时间.而最终的考核,由学生的平时实验成绩和实验考试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由导师根据平时的表现和实验报告给出,占70%,实验考试有两部分组成,分别是实验理论考试和实验操作考试,考试成绩占30%. 随着探索教研一体化改革的深入,为我们提出双层面人才培养的理论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实践依据.第一层面是指人才输送:我们实施教研一体化的对象是本科生,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层面,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却又低于研究生层面的精英教育,但我们认为,恰是这一个群体会是中国未来若干年内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因此这一层面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故而我们在教研一体化实施过程中首要注重的就是这一层面人才的输送,这里的输送是指两个方向,一个是研究生精英教育方向――为精英教育层面输送有扎实理论功底和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学生,另一个是社会方向――以较强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为基础,为即将走出“塔”的学生们奠定其社会拼搏的信心.第二层面是指人才培养:在第一层面的基础上注重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们实施教研一体化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科技的进步带动社会的高速发展,未来人才的竞争是复合型人才的竞争,如何培养这一类人才亦是我们此次开展教研一体化改革的探索目标.在改革过程中,我们注重挖掘一批有着“实验天赋”的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又勤于思考的本科生,在夯实他们基础实验能力的同时,邀请他们参与导师的科研团队,给他们更大的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在导师科研团队的指导与带动下规范自身的实验素养,扩大自己的视野,明确学习目的和方向,使自己本科阶段的求学生涯不盲目、不困惑,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实践出真知.

五、突破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框条,进一步完善教研一体化在本科实验教学中的改革,将产、学、研、用完全融入到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中,全面促进当代高等人才素质教育的发展

随着教研一体化在本科实验教学改革中的不断推进,我们在探索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总结、完善教研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我们认为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共享“产学研用”资源,建成从实验技能到创业创新的实践教学优质平台.在实践中,我们充分利用国家级示范中心“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特色,构建了“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工程实训→创业训练”的“递进式、工程化、创新创业型”教研一体化优质资源整合平台.

所谓“产学研用”是指:产――依托校内工程实训基地、学校学科型公司、“卓越工程师计划”合作企业提供实践场所和指导教师,开展面向后备工程师培养的工程实训,学――依托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展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技能训练,研――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学科基地提供科研课题,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用――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科技创业实训综合基地,开展各类大学生创业竞赛、创业活动.

我们相信本着实事求是、不断进取的教育信念,科学地将“产学研用”平台整合到教研一体化本科实验教学改革中,一定能够使高等教育中本科层面的人才素质培养登上一个新的高度,并在不久的未来产生明显的社会正能量,同时又能保证研究生精英教育的基础质量.总之,面向本科教育层面的教研一体化改革是实践落实“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的一种创新手段.这种大胆的教学改革,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独立自我、勇于创新的科研意识,强化老师严谨治学的学术态度,在学校的发展中形成一股浓厚的、向上的、积极的学习氛围,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注入务实创新的“活力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