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列克谢耶夫后中国文学在俄罗斯的走向

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22 浏览:16742

阿列克谢耶夫是俄罗斯汉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治学态度之严谨、涉猎领域之广博、洞察事物之深邃、定夺问题之斟酌,在学界堪称无与伦比,他秀于前人,身后无比肩之人.他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汉学家,他们秉承一代宗师的宏愿,创造了俄罗斯汉学界的辉煌.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当下俄罗斯汉学界青黄不接,加之俄罗斯社会转型期人们价值观念的突变,学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寻找着实用的人生价值,清贫的汉学界难以充实新生力量.很多八旬老人依然工作在第一线,后继无人的现象令人担忧.2007年俄罗斯中国年期间,有5位俄罗斯汉学家获得中国作家协会的奖励:索罗金、李福清、谢曼诺夫、热拉霍夫采夫、扎哈罗娃,最年轻的扎哈洛娃也已经过了退休年龄,其中索罗金、李福清、热拉霍夫采夫都是八旬老人,谢曼诺夫75岁,他们四位都是阿列克谢耶夫的学生.这些杰出的汉学家在中苏关系变冷之后矢志不渝地坚持翻译、研究中国文学,保持了这项事业的连续性,中苏关系正常以后,他们焕发活力,忠实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中间作用.他们代表了阿列克谢耶夫之后中国文学在俄罗斯的基本走向.笔者拟在此介绍这几位获奖专家,着重介绍谢曼诺夫,因为扎哈洛娃多次向笔者介绍他的情况,借此机会将这位汉学家做一重点介绍,他在研究中国文学方面所走过的道路反映了阿列克谢耶夫之后暨上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变冷以后中国文学在俄罗斯的命运.

谢曼诺夫

谢曼诺夫于1933年出生在彼得堡,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列宁格勒国立大学东方部的中国语文部.1949年他认识了著名汉学家彼得洛夫,在他的影响下,谢曼诺夫选择了中国文学.还在读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他就聆听了阿列克谢耶夫的授课,谢列布立亚科夫也是他的老师.

1953年苏联裁减东方学专家队伍,撤消了东方学学院,中文系学生被建议改换专业.列宁格勒国立大学学习汉语的100名一年级学生中只有15人获得了中国语文学专业证书,谢曼诺夫是其中之一,而且被推荐读研究生.但是,那一年系里仅招收学习语言学的研究生,而他的兴趣全部集中在中国文学.他决定报考莫斯科世界文学研究所的研究生.1957年,谢曼诺夫在30比1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艾德林的研究生,开始了对20世纪初中国文学问题的研究.1962年,他通过了副博士论文答辩,1967年以该论文为基本素材出版了《鲁迅和他的前辈》(李明滨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1973年他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出版了《中国小说的演变》一书.同年担任了国立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东方文学理论教研室主任.他的《鲁迅纵横观》由王富仁、吴三亢翻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出版.

1957年-1958年期间,谢曼诺夫到北京文学研究所学习,通过与中国文学家与作家的接触使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趣更加浓厚.他经常到北京大学,和王瑶等学者来往密切.他还结识了老舍,他把对这位文学巨匠的敬仰和忠忱倾注到了自己的翻译中.谢曼诺夫的一生都在关注着老舍的创作.他翻译了老舍的小说《猫城记》和《赵子曰》,《猫城记》在俄罗斯几次再版.他翻译的老舍的其他作品也多次再版,如《小坡的生日》、《牛天赐传》等.他还翻译了曾朴的《孽海花》(1960)和刘鹗的《老残游记》(1958),也翻译了大量当代作家的作品,如:张洁、郭烽、路遥等.1986年他第二次来到中国,是北京大学是把他作为研究鲁迅的专家邀请来参加鲁迅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的.北大与莫斯科大学恢复校际交流也是此时开始的,两校的成功合作谢曼诺夫是功不可没的.


索罗金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国文学问题专家索罗金先生虽然八十多岁,而且有病在身,但是他依然留恋着钟爱的中国文学.通过他的辛勤劳动,钱钟书和茅盾走进了俄罗斯读者中间.他非常敬仰巴金,与巴金有过多次接触,曾亲自翻译了巴金作品集,并且担任了主编.巴金是中国作家中作品被翻译得最齐全的作家,除了俄罗斯汉学家的努力,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国人民文学出版社《巴金全集》的出版,它给俄罗斯汉学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翻译基础,这也是我们以后推介中国作家应该关注的角度.巴金去世以后,索罗金先生准备撰写纪念巴金的文章,他当时已经因病经常住院治疗.但是他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肯定巴金是苏联人民非常尊敬和喜爱的中国作家,并且认为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来评价巴金的地位――巴金是中国屈指可数的最伟大的作家,巴金早已经跻身于世界文学巨匠的行列.此外,索罗金先生还翻译了钱钟书的《围城》、叶圣陶的《倪焕之》以及鲁迅、茅盾、老舍、郁达夫、艾芜、王统照等作家的作品,还翻译过中国戏剧.他传承了老师阿列克谢耶夫的治学风格,除了翻译,还潜心研究中国文学理论,代表作有:《鲁迅世界观的形成(早期的政论作品〈呐喊〉)》和《茅盾的创作道路》,1962年与艾德林合著《中国文学简论》,他撰写了《近几年的文学》一章,他还撰写了大量有关鲁迅、茅盾、叶圣陶、老舍、叶紫、艾芜及其他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文章.

热洛霍夫采夫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著名汉学家.热洛霍夫采夫先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但后来转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他关注鲁迅、郭沫若、巴金等中国现代作家的命运,并撰写了有关论文,如《“”后鲁迅著作在中国的命运》、《鲁迅在美国汉学界》、《郭沫若最后的历史剧》、《巴金:爱国主义作家》、《“”近距目击记》,出版了专著《中国的文艺理论与政治斗争》.还翻译了邓拓的《燕山夜话》,1974年出版.2004年6月22日至26日,以中国文学为主要议题的国际学术会议《远东文学问题――纪念巴金诞辰100周年》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隆重召开,热洛霍夫采夫的文章探讨了当代中国文学对巴金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由于他深入研究了中国作家与时代的命运,所以对于巴金有着较为客观的见解:巴金受外国思想影响巨大,以至于与本土环境格格不入.他高度评价巴金的多产,也赞赏他的作品对引导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启蒙作用.

李福清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在对中国神话的研究方面造诣颇深,他虽然年高多病,但依然为传播中国文化往返奔波于中俄两国,依然笔耕不辍,还不忘提携后学,对汉学的研究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个重要部分.李福清院士1955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毕业后在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工作.李福清一直致力于中国神话、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研究,代表作有:《万里长城的传说与中国民间文学的体裁问题》、《中国的讲史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论三国故事的各种口头和书面异体》、《从神话到章回小说,中国文学中人物形象的演变》、《中国神话故事论集》等.对《红楼梦》在俄罗斯的出版问世起了很大作用.其他论著有《中亚文化交流史》、《东方中的方法》、《中国戏剧理论》等.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也很关注,而且为中国文学在俄罗斯的传播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扎哈洛娃

扎哈洛娃是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也是唯一的女性.笔者有幸在莫斯科与她共同工作了两年多的时间.我国新闻媒体关于颁奖这一事件的报道中有很多关于她的报道,她的发言就和她平时与笔者交流表达的观念是一致的:希望年轻俄罗斯汉学家的工作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给他们更多的机会.扎哈洛娃是俄罗斯作家协会会员,《远东问题》的编委,多年执教于莫斯科语言大学.她翻译过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大量作品,比如鲁迅、老舍、王蒙、苏童、莫言等作家的作品,写过很多评论文章,编写了中国文学史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