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传媒促成中国文学转型

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618 浏览:44547

摘 要 :新的媒体出现会带来新的价值尺度,现代传媒消解着传统文学体系,在这种语境中转型的中国现代文学,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学并对其进行挖掘提升,本文所要探究的就是中国文学在现代媒体作用下转型后所形成的新的文学形态.

关 键 词 :传媒语境;转型;文学形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2-0015-01

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文学裂变的重要外在因素,周海波从传媒与文学的关系、现代传媒促使文学转型的原因,转型后置于传媒中的文学感受以及现代作家的身份转变等视角等问题,从而提出了重构中国现代文学体系的设想.本书对研究传媒语境的文学形式以及文学转型有着重要意义,书中论及的作者身份的改变、现代文学的转型过程对读者有巨大的启发意义,笔者认为,在传媒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其对文学产生的影响极大值得深究.

一、传媒中的文学

1.传媒语境的解读

任何文学存在都是一定文化语境中的具体的现实的存在, 现代传媒时代以来,面对印刷传媒催生出来的大众文学和新闻话语的双重压力,精英文学通过建构文学的珍稀性和膜拜价值而带来了它掌握的文化资本的增值 ,形成了对大众文学等其他文学生产类型的统治 ,一个统一自主性的文学场形成了.[1]我们今天的文学所置的传媒语境是大众传媒.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学进入了这样一个阶段:文化传播以及人的思想的交流不再像印刷媒介时期那样被抽象化和局限化,其强大的技术支持使得文学创作实现了向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符号的内容.

2.传媒与文学的关系

现代传媒的兴起以及教育制度的现代化这一文化传播的过程导致文本的创作者从士大夫范围奔突而出,从而形成了现代作家的“普泛化”现象.现代传媒的力量很容易造就市民生活的新的英雄,尤其是现代稿酬制度的产生,促成了职业作家的出现.稿酬制度的推进,导致了文学观念的变革,卖文为生,成为一种生存之道.传媒的集约性聚集了兴趣相近的作家,形成了现代文学的流派景观.

但是过度夸大传媒的稿费制度所带来的文学商品化给作家造成的不自由,将其作为文学作品整体质量下滑的主要诱因是不合理的,这一点笔者比较赞同沃尔夫冈. 顾彬的观点,顾彬在关于德国作家与文学创作关系的问题中谈到,在德国,作家们创作是不以稿费为目的的,通常是没有稿费的,而在中国,作家们以稿费为生,受稿费的约束,本生就会制约其创作的自由性和主动性,失去创作的真实,显然,他也将这些传统意义上的作家归为“纯文学”作家.[2]笔者认为,过度夸大中国稿酬制对文学创作的制约作用,会忽略真现代作家依靠其他职业或者把文学作为副业这一事实.

二、现代传媒促成文学转型

(一)、现代传媒割裂文学传统

现代传媒造成文学异变的两端分别是传承数千年的古典文学和转型后的现代文学.古典文学传达的是统治者的思想文化,是上流社会少数人的文学,文化异变之后,处于传媒语境下的文学,其面向的重心开始发生变化,裂变成两个层面,一方面是以市民为主体的大众,另一方面是现代知识分子群体.


其次,文体类型开始中断,曾经称霸文坛的诗文开始有新诗和散文所取代.文体类型多样化,淡化了古代散文的学术性、应用性、政论性,写作上讲究气势、注重音律声调、追求辞采华美.[4]这一特点在早期报刊多以社论、评论、时评等作为报刊的主要栏目中得到了印证,直到《新青年》的创刊,现代散文获得了迅速发展,文章开始趋于浅显易懂,掺杂了俚语、韵语,这直接破坏了古代文章用词讲究、规范的做法.

(二)、现代传媒承传文学传统

现代文学是在传承古代文学的基础之上而产生的,因此古代文学是现代文学体系建构的知识资源和文化精神.[5]古代文学转化中国当代文学,无论是作为知识背景,还是话语方式,或者是精神价值,都需要经过中国社会现实和主体的选择,适合现实的语境,这样才能为现代文学的建构做出贡献,如果仅仅追求一种文学的传承而没有创新,那么这种传承只是一种类似的复制而已,并没有什么可取之处,而且对于现代化的中国来说,古代的那种桃园式的文学(李白陶渊明寄情山水的诗歌)已经不能适合现实的需要,那么这种古代文学的现代转化就变得毫无意义,又或者说这种转换以后的中国文学依然保留了一些古代文学的成分, 但是它的整体形态却不能不与古代文学存在结构性的差别.周海波认为当主流文化被断裂后,非主流的世俗文化,开始成为现代文化的正统.但是任何一种传统的形成都是与时代的文化风尚相关,而现代文学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是在承继的过程中重建了一种文化秩序.胡适在提倡白话文之际就曾说过,新文学的来源在民间,这是文学史的通例,《诗经》如此,《红楼梦》、《水浒》亦如此.

结语

现代传媒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学,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世俗文学精神以及古代白话文学传统,因而现代文学即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又符合大众通俗易懂的阅读习惯,即既适合于世俗文化,又符合“文学的”标准,这样才能称之为新的文学形态.这种新形态的文学指的不再是“纯文学”,而是现代传媒格局中的“大文学”,其创作主体也不再是严格意义上和纯粹文学意义上的作家,而是能够从事各种写作的知识分子,其身份多样化,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作家壁垒,并通过现代传媒与读者建立了新型接受关系,此外,“审美”不再是其主要特征,反倒话语的言说与话语的争取取代了审美.文学不再是社会的组成部分,而是人们生活世界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印刷媒介时代,莎士比亚的研究者绝大部分属于学者型精英知识分子,对其研究的范围也比较局限,而现代传媒的开放性以及便捷性使得对莎士比亚的研究范围和领域急剧扩大,研究者的身份也涉及各个领域,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可以网罗全世界的力量,对莎翁进行如此全面的研究,虽然褪去了精英的外衣,专业的头衔,不可否认的是它促使了更多人去了解莎翁,并将其推向更多潜在的求知者,在笔者看来,这种扩散式的研究结果质量虽然参差不齐,但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真实的、更全面的、更现实的莎士比亚,而这正是现代传媒语境带给文学的最重要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