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就业率下的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

更新时间:2024-04-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424 浏览:12448

摘 要:就业质量问题不仅是大学生个人问题,也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前途,也关系到高等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和社会协调发展.文章分析了当前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对高校重视高就业率的同时如何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大学生;高就业率;就业质量

我国高等学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受到较大冲击,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增多.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教育部出台了“初次就业率”作为衡量高校就业情况的指标.这项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将毕业生的就业率作为就业工作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各高校出现高就业率走势,但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很多高校盲目追求高就业率,有的甚至出现了谎报、虚报就业率等就业统计查重现象.因此,如何保证大学生就业质量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

1.高就业率并非高质量就业

2008年以来,部分高校连续总体就业率在95%以上,有的就业率甚至达到100%.但高就业率的背后暴露出很多问题,如高校盲目追求高就业率,将高就业率当成“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变相将毕业生档案转至人才交流中心,并对就业率查重等.高就业率的背后掩盖了就业结构矛盾和低满意度,就业质量不高.就业满意度是反映毕业生对其工作环境、发展前景、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心理满足,是评价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就业率是就业质量的基础,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但高就业率并不等于高质量就业.在完成高就业率这一目标前提下,摆在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难题应当是高质量就业.

2.热门岗位渐趋饱和,艰苦行业人才难求

一方面,毕业生热衷于考公务员,青睐政府机构、效益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但这些单位就业岗位有限,岗位基本趋于饱和,就业竞争异常激烈.而与此同时,地质、采矿、石油等传统艰苦行业和偏远地区紧需人才却很少有人愿意去.

3.灵活就业者增多,自主创业人数减少

所谓灵活就业人员,是指以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灵活形式就业的人员.由于前几年各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急增造成的就业压力及国际国内经济带来的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很多毕业生将目光转向中小型私企、民企,这就使灵活就业比例大大增加.

自主创业是一种高水平的就业方式,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很多经济发达的省市地区很早就实施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措施,很多高校也设立了指导创业的教育课程和训练,但是现在学生却对此不是很看重,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人数也因受制于政策、经济形势、资金、市场等诸多因素不断减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有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管理力度,减小与事业单位、国企、国家机关的工作待遇差距,体现社会公平与和谐.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因素

1.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通过在校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获得的实现自己就业目标和理想以及自身价值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包括: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求职面试能力.其中基础能力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首要标准,主要是:良好的职业态度、理解力、执行力,这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不可否认,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广,大学生基础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有相当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自我期望值过高,就业能力不足,缺乏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对工作岗位缺乏热爱与理解,过分计较自己的个人得失,很少从集体利益角度考虑问题.


2.就业心理

大学生有思想、有、接受新鲜事物快,有很强的可塑性.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加上知识储备不够,知识结构不系统、不完善,在求职择业中表现出复杂和矛盾的心理特征,容易产生就业心理问题,进而影响毕业生就业观念.良好的就业心理和正确的就业观念将影响到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与个人职业发展.

3.就业途径

大学生就业途径很多,从近些年的就业情况来看,主要就业途径有:(1)首选报考公务员;(2)中小型企业成为就业的主阵地(灵活就业);(3)入伍参军;(4)考研升学、出国留学升造;(5)到边远地区锻炼或自主创业等.不同的就业途径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4.政府调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市场受市场经济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双重影响.政府如果过多地干预,或调控不到位,势必会导致市场调控的失衡,从而造成高校扩招与师资引进的不同步,造成大学生供给与单位需求的矛盾,进而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

三、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对策思考

1.政府要进行适度的宏观调控

政府要切实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就业市场,营造好的就业环境,这是政府职能部门的责任和义务.政府要做好大学生就业的宏观引导工作,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就业渠道,此外还应该拓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渠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性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要发挥好“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将考核就业率转为注重考核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定期采取抽样的形式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从中发现毕业生真实就业情况,从源头上杜绝虚报浮夸就业率的不正之风.

2.高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在招生过程中提高对优秀生源的吸引力;要端正就业工作态度,将就业工作“关口”前移,使之面向市场办学,依据市场需求开设专业,对一些不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停止招生.应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科学规划学科布局,以怎么写作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为行业和地方提供科技支持.要加强就业准备教育,对学生进行有步骤有计划的就业教育,将就业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从学生入学起就着眼于学生就业,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改进教学方法,重视技能训练,广泛开展社会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上好就业指导课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分类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适时开展创业教育,开设创业课程,科学制定创业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实战训练,从而较大地提高就业能力.加强学生在校职业资格考证的培训和怎么写作;提供准确及时、质量较高的就业信息与渠道,拓展就业市场.

3.大学生要改变就业和择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就业能力

近些年,学生的择业观和用人单位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对于毕业生来说,从看重地域和工资发展到更重视个人发展空间,而用人单位则从过去在意学生成绩到现在更关注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毕业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全面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核心和关键.学生首先应该正确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及早发现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爱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其次,要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在校学习期间应该储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学好基本知识的同时,还要学好为人处事,努力培养自身素质.借助社会实践积极提高自身人际交往、组织管理、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吃苦耐劳的职业素质等;最后,就是要调整就业心态.毕业生要善于分析就业形势,端正就业态度,转变就业观念,打破“一次性就业等于终生职业”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学会放低姿态,到基层去锻炼自己;精心准备好个人简历,及时掌握就业信息,增强面试技巧,把握住就业机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将自己培养成千里马才有可能遇上伯乐,才能在竞争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岗位,使自己得到发展.

通过政府、学校、毕业生个人和社会企业的共同努力,高校毕业的就业质量会越来越好.只有在保证就业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就业率,才能激发学生的就业热情,为其发展奠定基础,为学校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