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艺术的杰作

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996 浏览:43950

人文地图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最精美的建筑物之一.它外观宏伟壮丽,内部装饰华丽,融合了东西方两种文化,是拜占庭建筑最完美的代表和拜占庭文化的象征,堪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

品读要点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著名的查士丁尼一世在拜占庭修建的,拜占庭也就是今天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拜占庭这个名字的由来,传说是一位希腊人要寻找世界上最理想的土地,他虔诚地祈求神灵的帮助,在神的指引下,他终于找到了心中的乐土.这就是位于欧洲与亚洲的交界地、陆地与海洋的交接处的一块土地.这个人以自己的名字――拜占庭,为这块土地命名.

拜占庭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它位居要津,把守着博斯普鲁斯海峡,是黑海与地中海海陆交通的枢纽.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为了向东拓展罗马帝国的影响力,就选定拜占庭作为罗马帝国的中心城市.他于公元330年5月11日正式迁都拜占庭,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为了壮大罗马帝国的声势,吸引各国归属,君士坦丁极尽能事来装点美化君士坦丁堡,从世界各地征讨、收集各种各样的奇珍异宝,如来自丝路的丝绸、瓷器,非洲的珠宝,欧洲的雕刻与工艺用品,埃及法老王的方尖碑,等等.在君士坦丁堡的街道上到处是喷泉和廊柱,美不胜收.

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分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也叫拜占庭帝国,它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占据了原罗马帝国东半部领土,继承了古罗马丰富的文化遗产,并吸取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历代君主决心把这座城市建成世界的宗教、艺术和商业中心.到了查士丁尼一世时代,拜占庭帝国在艺术成就与军事扩张两方面都达到巅峰.为了标榜自己的文治武功,查士丁尼一世在公元532年,下令修建圣索菲亚大教堂.

查士丁尼一世没有像通常那样,把设计教堂的工作交给建筑师,而是专门请来两位希腊的数学家来当设计师.他坚信只有精通数学的人,才有能力精确地计算出教堂圆顶的曲率与角度,才能更精确地安排建筑的结构.查士丁尼一世组建起一支由雕刻家、石匠、马赛克工匠和木匠组成的一万人的建筑大军,并不惜重金从帝国各地包括希腊、罗马、土耳其和北非等运来金、银、斑岩、大理石等最优质的材料,花了5年时间,建成了当时世界上堪称最金碧辉煌的基督大教堂.一位历史学家在参观大教堂之后,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教堂的穹顶看起来好像没有基座,仿佛是靠一条金链悬挂在天堂上.”

圣索菲亚大教堂曾是东方基督教世界的中心,自建成后可以说是历尽沧桑.竣工后仅21年,就遭到地震破坏,不得不局部重建.1204年,第四次东征的十字军将圣索菲亚教堂洗劫一空.1453年,奥斯曼苏丹穆军默德二世以新锐之势,率大军20万来攻,血战53天,攻下君士坦丁堡.同年5月28日,这座大教堂举行了最后一次基督礼拜,君士坦丁十一世含泪领取了圣餐.几小时后,奥斯曼士耳其人就攻破了这座城池,占领了圣索菲教堂这个基督教最重要的据点,东罗马帝国覆灭.从此,君士坦丁堡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也是伊斯兰世界的中心,并被改称为伊斯坦布尔,它在希腊语中是“城中”的意思.在奥斯曼时期,伊斯坦布尔继续繁荣,不断发展,人口高达277万,是全国最大的城市.积1600年之久,伊斯坦布尔始终是一个强大帝国的名都,这在全世界是罕见的.


奥斯曼土耳其的君主将圣索菲亚大教堂改为清真寺,改名为阿亚索菲亚,意为“神圣的智慧”.他派人移走了教堂原来基督教的祭坛、圣像,用灰浆遮涂掉马赛克镶嵌的宗教画,代之以星月图案、古兰经读经台、麦加朝拜的朝拜龛等伊斯兰教圣物,并在周围修建了4个高大的伊斯兰教尖塔,把原来东正教的教堂彻底改造成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样貌.

1935年圣索菲亚大教堂改为博物馆,名称又改回“圣索菲亚”.历经了悠悠岁月的政权更迭、宗教争斗与历史的沧桑变化,它的美丽庄严,依然撼动着每一个参观者的心.

教堂前部是一个华丽的庭院,周围有柱廊环绕,是水池,经过三重门便进到了教堂的外前廊,其后是宏伟的大前廊.大前廊长61米,宽9.1米,分为两层,下层为教徒祈祷和忏悔的地方,上层为教堂游廊的一部分.

圣索菲亚大教堂融合了罗马式长方形教堂与中心式正方形教堂的特点.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采用了希腊式十字架的造型,东西长77米,南北长71米.布局属于穹隆覆盖的巴西利卡式,中心为一直径32.6米的圆形穹隆,据说在黑海上都可以看到.穹隆由4根高为24.3米的巨大塔形方柱之间的拱顶连接支撑.为了解决在方形底基上安放圆顶的难题,并分散支撑圆顶承受的负荷,建筑师在圆顶四周设计了小半圆顶,之下又建了许多更小的半圆顶.最初因施工匆忙,穹顶曾一度倒塌,为此,修复时增加了扶壁.这种建筑技术从外观和内部都给人以方圆契合自然和谐的美感,圆顶与方形墙体的连接强度在当时建筑史上也是少有的.它的结构成就和匠师对结构受力的分析能力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教堂内部空间曲折多变,由圆柱和柱廊将教堂分隔成3条侧廊,柱廊的幕墙上穿插排列着大小不等的窗户,中部是东西走向,纵深展开的大厅,高大而宽阔,适宜举行隆重豪华的宗教仪式和宫廷庆典活动.,40条拱肋由圆顶一直伸腰到底基,柱廊和拱券重重排列,室内空间相互渗透,统一而又多变.拱脚底部的每两肋之间开设了40个窗洞.光线从此中穿入教堂.当人们置身那幽暗的大殿中,斜射的阳光穿过窗户照射进来,光影交错,宛如飘浮在空中.

圣索菲亚大教堂外部为暗红色,十分朴实,但其内部却是艳丽多姿、富丽堂皇.教堂的穹顶和地面都镶嵌着五色缤纷的玻璃装饰.墩子和墙面则用彩色大理石和色彩斑斓的马赛克嵌画装点铺砌.这些装饰多为白、黑、绿、红等颜色,同时衬以金色.承重的大理石圆柱多是深绿色.柱头一律用白色云石镶着金箔.一些部位的构件还被包上金色的铜箍,色彩十分艳丽.地面用彩色碎石铺成各种图案,拱顶与圆顶则为玻璃绵石,并用金子镶嵌了天使及圣徒像.整个大厅璀璨夺目,神奇非凡,当时一位史学家曾把它比作鲜花盛开的草原.据称,查士丁尼一世在踏入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一刹那,惊喜若狂,不禁喊道:“噢!所罗门,我超越你了!”

但在公元8~9世纪的圣像破坏运动和13世纪初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中,圣索菲亚大教堂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原有的镶嵌画及其他艺术珍品大多被毁.此后虽经多次修复,终未能恢复旧观.

圣索菲亚大教堂装饰得精美华丽,但在教堂里却很少见天主教堂里常见的雕刻品.这和圣索菲亚大教堂所归属的东正教有关.从公元4世纪开始,基督教会渐渐受到希腊罗马文明重视肖像与肉体美的文化影响,信徒们除了通过传统的寓言故事与象征手法来理解教义外,也逐渐产生了将圣母、圣子和圣徒等人物通过画像具体化的需求.教会中也分裂为两派.一派认为对圣经人物画像就相当于触犯了圣经中不得膜拜偶像的规定,另一派则认为人物画像可以让信徒更加亲近地理解神的精神.两派间的分歧日渐加深.公元692年教会同意基督人像化的合法性,但公元730年罗马皇帝里奥三世却颁发禁令,禁止圣母、圣子、圣徒、天使以人物形象出现,自此揭开了两派人马长达200年之久的斗争.教堂里的画作常遭破坏,画像的持有者和做画的工匠们也都遭到各种形式的迫害,社会动荡不安.一直到公元9世纪中叶,教会才达成共识,同意对圣经的画像给予敬意、信仰和崇拜,这才平息了两派间的纷争,这一结果被称为“正统的胜利”,每年在信仰东正教的国家里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然而雕刻艺术从来不曾得到教会的认可,因此可以说拜占庭艺术里,雕刻艺术并不存在.

圣索菲亚大教堂既有罗马建筑的特色,又有东方艺术的韵味,是拜占庭建筑艺术形式的最杰出代表.作为君士坦丁堡的主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在拜占庭帝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有的帝王都在那里加冕.

圣索菲亚大教堂现在被称为圣索菲亚博物馆,是伊斯坦布尔最有名,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它气势庄严而亲切,在不同角度观赏会呈现出多变的美感,令人目不暇接.身在其中,心灵也会变得静谧祥和.

品读札记

圣索菲亚大教堂既保留了原来拜占庭式的广场布局和圆顶十字架结构,又留存着奥斯曼帝国的伊斯兰教的尖塔和朝拜堂,体现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两大宗教的特点和文化融合,对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风格影响深远.它代表着东罗马帝国建筑艺术的顶峰,是建筑史上光耀千古的杰作.

(摘自《品读世界建筑史》)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