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的四个艺术

更新时间:2024-04-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777 浏览:129739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法国文豪巴尔扎克指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该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课堂上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思路能否顺利实施,课堂提问是一个关键.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教学目标作出科学的安排,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不断生成的新问题加以调整、重组,灵活机动地组织教学,同时还要注意提问方法的灵活运用.下面,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四个艺术.

一、明确目的性


提问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突出教学的重点,有明确的目的.比如,《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的教学,在指导学生充分预习后,可从解题入手设计一个提挈全文的主问题:托尔斯泰墓美在何处即为什么说他的坟墓是最美的围绕这一主问题,师生深入到课文内部,学生就探究到托尔斯泰墓伟大之处在“朴素”,那么“朴素”为什么伟大呢这是一个比较理性的问题,富有哲学意味.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设计问题是门艺术.巧妙的课堂提问,不仅能使学生轻松地把握一堂课的重点、难点,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要注意优化课堂提问,提哪些问题,在何时提出,提问哪些同学,期望得到怎样的结果,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等都要有明确的大体设计.

二、富有启发性

问题的设置要从实际出发,能被学生接受,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要富有启发性.这要求教师选好、选准问题的角度,可以从同一角度设置几个相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达到知识内化及迁移的目的.

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 “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就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都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从而深化了知识.

另外,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设问,也能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和动力,深入探索问题的内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要因人施问

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则应该因人施问.基于这一认识,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差生回答,比较专门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回答的学生都像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除了要充分肯定其某些可取之处外,还要注意在较短的时间内再给他一次回答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消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四、注重方式

在提问时,要注重各种方式的灵活运用,比如在提问后,应注意耐心等待,及时评价.教师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出回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叫其他的同学来回答,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而这样的提问也是无效的.教师提问后应该等待一段时间,学生将会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同时,教师还必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热情鼓励.在提问时适当运用“说说看” “勇敢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的鼓励性话语,消除学生回答问题的一些心理障碍,诸如害羞、畏难等.对于后进生还可用一些浅显的问题,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意识也将会增强.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