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

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621 浏览:69155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236-01

深静脉血栓形成系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多见于以下几类人群:(1)长时间制动、卧床者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如手术后患者,长期卧床可引起血流缓慢,血液黏稠度升高,而发生血栓.(2)静脉壁损伤后易发生血栓,如静脉输注刺激性药物,外伤和感染均可造成静脉壁损伤,损伤的血管壁有利于凝血因子形成,促使血栓形成.(3)血液高凝状态易发生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下肢深静脉的任何部位,临床常见的有两类: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前者位于末梢,称为周围型;后者位于中心,称为型.无论周围或型,均可通过顺行繁衍或逆行扩展,而累及整个肢体者,称为混合型.

1临床资料

本科从2007年1月至6月共行深静脉置管54例,出现深静脉血栓者5例,其中1例PICC置管,其余均为股静脉置管.经积极治疗,均获得恢复.

2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局部感到疼痛,行走时加剧,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体检有以下几个特征.(1)患肢肿胀:肿胀的发展程度,须每天用卷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下肢对照粗细.(2)压痛: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3)浅静脉曲张:深静脉阻塞可引起浅静脉压升高,发生1~2周后可见浅静脉曲张.如突然出现剧烈疼痛,患肢广泛性明显肿胀,皮肤紧张发亮,发绀,可发生水疱,皮温明显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波动消失,全身反应明显,体温大多超过39℃,常常出现肢体静脉性坏疽及休克,成为股青肿.

3护理

3.1卧床休息

早期卧床休息非常重要.并抬高患肢,肢体位置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1],腘窝处避免受压,活动踝关节.严禁按摩,避免血栓脱落.对休克者应取休克体位,并保持环境安静,避免不良刺激.急性期后鼓励患者逐渐下床活动,但应避免剧烈活动.

3.2患肢局部静脉输液的护理

采用患肢局部静脉滴注药物,使药物直接到达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由于患肢肿胀,静脉显露不清楚,因此要求我们技术操作要熟练,静脉穿刺成功率要高,避免损坏血管,并选用5号穿刺针头.

3.3用药观察

3.3.1尿激酶

溶栓期间应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严格无菌操作.用药剂量必须准确,在使用过程中应现配现用,以免效价降低.应用输液泵使药液准确而匀速的进入体内,有利于保持有效血药浓度[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作相关的化验并做好记录.

3.3.2肝素

首选抗凝剂,可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整剂量,常用于腹壁皮下深层脂肪注射.

3.4心理护理

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此类患者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恐惧、忧郁或烦躁、易怒等情绪.我们对不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患者采取不同护理措施.

3.4.1精神紧张、有恐惧心理患者的护理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要主动关心患者病情变化,使其消除思想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5并发症的护理

3.5.1出血

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并发症,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局部有无出血、渗血及全身出血倾向.严格执行医嘱,用药剂量准确.定时查出凝血时间、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准确记录凝血酶原时间.本组病例中,在首次溶栓治疗后第48h刷牙时2例牙龈出血;第72h后1例在输液扎上止血带后,前次穿刺点有渗血;第5天后1例患者便血.护士及时发现并报告医师,避免了大出血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痛苦.采血或静脉注射后按压5min.

3.5.2肺栓塞

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并发症.临床护理时若发现患者有咳嗽、胸闷、胸痛、口唇紫绀、咯痰带血等应引起高度重视.除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外,还应及时将情况通知医生.

3.6饮食及生活指导

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有心力衰竭者应给予低盐饮食.护士应协助患者床上大小便,并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用力致血栓脱落及加重心脏负荷或加重心衰.


4讨论

笔者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接触到了一些深静脉血栓的患儿.经过几年的积累,笔者总结了以下的几点经验:(1)每班用卷尺精确测量患肢周长,并与健侧对照.(2)若发现一侧肢体较对侧更粗,或有疼痛等不适,应立即做CT检查.(3)加强对患儿的心理护理,保持患儿的情绪稳定,使他们乐观积极地接受治疗.(4)下肢深静脉置管患者,适当活动下肢,以防血栓形成.(5)微泵护理,保证微泵性能良好,严格无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