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用药处方问题探析

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399 浏览:14005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620-01

【摘 要 】为规范中医临床用药及处方行为寻找到了思路.并且按处方管理办法,对2500份中医处方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对处方书写、实付药物、用药合理性、剂型选择、药物的特殊用法、用药禁忌等几方面对中医处方进行了分析.其中是1425份处方不合规范,占调查总数的57%,90%以上的中医处方没有注明煎煮方法.可以看出中医处方规范率之低很有普遍性,提高中医业务技术水平是振兴中医药重中之重.

【关 键 词 】 书写规范 用药合理性 特殊处理 煎服法 剂型

中药的调剂工作,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根据实践不断整理和总结出来的,有比较完善的系统理论知识及操作常规.为了合理用药,密切配合中医临床,开展临床用药怎么写作工作,笔者随机对本院2010年和2011年合计2500份中医处方进行了考究,发现如下问题,现作报道.

1.药名[1]和书写格式欠规范化[1]

部分处方书写潦草、字迹不清、处方污染.本应按药典规定使用正规名或常用书写名来处方,但有的用错别字、同音字代替.如胡椒写成古月,硼砂写成月石,炙百部写百部,牛膝写成牛夕等等.这类处方有428份,占调查总数的17.10%.

2.应实付药物不明确

在中药药名中,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等比较复杂.有的不同品种的药物名仅有一字之别,如处方写丁香、牛膝,在配方时应付公丁香还是母丁香、川牛膝还是怀牛膝?又如处方写豆蔻,配方时应付白豆蔻、草豆蔻还是红豆蔻?处方对不同的炮制品也未注明,如处方写地黄,配方时应付生地黄还是熟地黄、是付地黄炭还是熟地黄炭?这类实付药物不明确的处方共125份,约占调查处方总数的5%.

3.用药不合理

中医处方用药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小病开大方、大剂量,或一方开服多剂.从历史来看,中医用药,一张方剂的疗效,药物的配伍、药物的用量配比亦甚为关键.常言道:‘中医不传之妙在配伍,而不传之密却在用量’.中医用药历来讲究君、臣、佐、使[2].配伍得当,立法严谨.可是现在中医处方用药一般都在十味以上,有的一方竟达二三十味之多,毫无君、臣、佐、使之言.其总量一般超过150克―250克,有的竟达500克以上,形成大包炒、大包围、一方医百病的情况.有的一方开服多剂,更有甚者一方开服10剂、20剂、30剂、60剂都有.同时处方中药物用量也越来越大,如北细辛10克、黄芪150克、茵陈100克、金钱草60克制、制川乌30克等等.很多药物的用量大大超过药典规定用量的多少倍.总之中医现在的处方是形形色色.这类处方共700份,占调查总处方数的28%.我们站在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就是一种极大的药材浪费现象.尤其是当前药源不断减少,药材紧缺的情况下,用量逐渐增加,这将影响到未来中医的生存与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极为重视的问题.同时随着剂量的增大,势必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造成药物有效成分的浪费,并且又增加了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这类处方是极不科学的.


4.剂型选择不当

药物治病除药物本身具有准确的疗效外,主要的还是与中医处方选择的药物剂型有关.如补益药宜服丸剂,急性病宜服汤剂.《神龙本草经》曰:“药性有宜丸者,宜水煮者,宜散者......”.我们发现在中医处方中,如安神剂,用丸剂比用汤剂效果持久.开补中益气汤而不用补中益气丸.处方中有芳香性药物,如冰片等,应开服丸剂或片剂等等.总之,应根据临床病情需要选择最适宜的剂型.像这类剂型选择不当处方共计6份,占调查总处方数的0.24%.

5.需要特殊处理的药物未注明

在进行处方调配时,往往会遇到需要特殊处理的药物向患者交代.但在个别中医处方中却未见到特殊处理的要求.这里所指的特殊处理,其实是药物的特殊煎煮法和特殊服用法.难溶药物如矿石类、贝壳类、坚硬类、角类、有毒类等等,未注明先煎.易挥发类药物和易被破坏的药物,如砂仁、鱼腥草、薄荷、白豆蔻、肉桂、钩藤、大黄等,在处方中未注明后下.同时如需要冲服、化服的药物未注明服法.这类需要特殊处理的药物而在中医处方中未注明的共计115份占调查处方总数的4.6%.

6.用药禁忌不明确[3]

用药禁忌,主要有配伍禁忌、妊娠禁忌和服药饮食禁忌等.对禁忌使用的药物要禁戒,避免使用,故称禁用或忌用.如有的药物在确有必要使用时应当慎重对待,故称慎用.在审方和处方调查中,常发现用药禁忌的药物在同一处方中配伍,见大戟、海藻和甘草配伍.同时还发现,服用某些药物时,处方中未注明食忌.如服何首乌、生地未注明忌食葱、姜、蒜、萝卜;服茯苓未注明忌食醋;服土茯苓、威灵仙未注明忌饮茶;服鳖甲未注明忌食苋菜.在所调查的处方中用药禁忌、妊娠禁忌占比例比较小,需要饮食禁忌的处方中几乎百分之百未注明.在调查处方中也未忌食油腻、辛辣等‘发物’的提示.这类处方共计51份,占调查总数的2.04%.这些都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建议中医处方时还是应该遵循古道.

7.煎服方法不详

在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处方未注明煎服方法.中药的煎服方法对药物发挥临床疗效关系十分密切.清代医家徐灵胎说过:“煎药之法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古代医典都在每方之有煎服法、加水多少、用何火、煎出液多少、何药先煎与后下、服多少、日服几次,或一日一剂,或二日一剂,无不讲究.如中医处方中的人参是炖服、嚼服、煎服等并未注明,患者一概不知.顿服、频服、饮服、吞服、含服等等,在中医处方中很少见到.这些处方不注明药物用法、煎法,往往造成患者煎法和服法不当而影响临床疗效.前人的这些经验总结到而今全都丢光了,这必然影响中药的临床效果.

8、讨 论

通过二千五百份中医处方的调查,并同时走访了几家较为大型的综合医疗单位.我们可以认为大部分中医处方是规范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笔者以为,很有必要重申处方制度.中医处方应做到药名规范化、书写项目完整、字迹清楚、配伍精准、药物用量不宜过大、控制开大处方和一方多剂.药物剂量一般不应超过药典规定.同时对中药的煎服方法、剂型选择要得当,应对服用个别药物注明食忌,真正做到用药专精.总之,提高中医业务技术水平是振兴中医中药的当务之急,希望能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真正体现中医药特色,使中医药更好的为中华民族的健康怎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