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德若篇》读后

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065 浏览:68627

朱光潜所译的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中收录的《斐德若篇》是柏拉图关于修辞术讨论的文章.柏拉图的美学及哲学思想渗透在这其中,可以通过对柏拉图的思想有一了解.

《斐德若篇》以斐德若和苏格拉底的对话为主要线索,以莱什阿斯和苏格拉底作的三篇关于爱情的文章为讨论中心.阐述了柏拉图对修辞术的看法.文章其中涉及的对爱情的讨论也渗透了柏拉图对爱情的见解,

三篇文章与柏拉图对爱情的见解

莱什阿斯的第一篇文章是柏拉图这篇作品的开端.莱文的主要论点是.在有爱情的人和没有爱情的人之间,应该接受的是有爱情的人.该文从头到尾都是在列举有爱情的人所存在的缺点,认为没有爱情的人没有这些缺点因而应被接受.对有爱情的人的缺点的阐述,建立在将爱情的目的看作是满足感官欲的基础上.细分来讲,其将有爱情人的缺点归为以下几点:1.满足,便追悔所施之恩:2.计算为爱情的牺牲;3.为爱不顾一切,爱情转移造成伤害;4.有爱之人数目小,可选择性小;5.有爱之人将爱声张;6.明中追求,造成不好舆论;7.爱情付出大,爱情结束造成伤害也大;8.嫉妒心强,易生气9.爱对方的容貌,难以持久:10.有爱之人尽溢美之词予对象.进而由此引出对比而来的没有爱情的人的种种优势,作出了结论:从个人利害观点看.接受没有爱情的人更为明智.

接下来是苏格拉底的第一篇文章.文章采取了诡辩家的口吻.从对爱情的定义出发,阐述说明人受两种动机控制,一种是天生的欲念,另一种是对至善的希冀.爱情被归在了第一类,是一种失掉理性,压倒求至善的希冀,浸淫于肉体美所产生的快感的一种感情.由此定义出发,说明有爱情之人贪求快感以及自私的缺点,对爱人的身,心,财产和社会关系三方面都不利,

苏格拉底的第二篇文章是柏拉图对于他所理解的爱情的阐述.文章首先谈到迷狂.柏拉图认为迷狂是神灵的禀赋,初将迷狂分为三种:预言的迷狂,宗教的迷狂,诗的迷狂.其认为人有爱情因为是上天要赐给人最大的幸福,才赐给其这种迷狂.这段谈迷狂主要是针对前两篇文章中认为爱情会带来疯狂进而进行诋毁的回应,

接下来谈到灵魂.首先认为灵魂是自动的,而自动是初始,使本源,初始不能由他物创生.不能毁灭,因而灵魂是不朽的.然后揭示灵魂的性质,认为灵魂是一对飞马与一个御车人,一善马,一劣马,御车人驾驭.

诸神是美,至善以及一切美好品质的化身,其灵魂的御车人驾驭有方.诸神巡行诸天,凡人的灵魂随行.灵魂完善,则羽毛丰满,飞行上界,主宰宇宙;灵魂不完善,则落至地面,附一尘世肉体.

与肉体结合的灵魂分为九流,划分取决于对真理的见多与见少.若其依正义生活一生,则升,否则降.这样万年恢复羽翼.然后受审,入地狱或升天.这样形成灵魂的轮回.爱智慧的哲学家,或以哲学之爱爱少年的人,前年一度恢复羽翼,三千年满则高飞而去.

人类理智按“理式”运用,反省,回忆到灵魂随神出游,这种回忆使灵魂羽翼复生,望见永恒,专注于真善美,因而与凡人格格不入,被看作疯狂.这是第四种迷狂.

柏拉图对灵魂和迷狂的解释之后进而说明爱情的产生.首先是爱的原因及效果:美有一种能力,使其显得最出色与最可爱.爱是对美的崇敬.新近参加教礼的人,看到美会产生一系列反应:从寒颤到高热,发汗.进而羽翼复生.爱人的美会流入情人的灵魂,滋润着灵魂,灵魂失去滋润会痛苦异常,这便是迷狂的表现.然后是对爱人的找寻:这一过程与灵魂曾经追随过的神有关,不同层次的人追随不同性格的神,寻找爱人时也以自己的神为模版,找寻趣味相同的,进而从爱人中习得这一性格习惯,也以此督导爱人,使爱人近神,从而得到美满和幸福.接下来是情人被爱征服的过程:情人遇到爱人,其驯良之马与顽劣之马展开了争斗.直到顽劣之马被驯服,情人的灵魂带着肃敬和畏惧追随爱人,这便是高尚的爱情,他们会过着有哲学意味的生活.若是劣马占了上风,则会过着粗鄙的生活,虽不真挚,但也相依为靠.从此可知与真正有爱情的人在一起是一种福分.

以上便是柏拉图对爱情的见解.对这一见解,我认为,柏拉图将爱情看得高尚而理性,有其思想内涵,也有一定的道德规范作用.但是,他将人的自然进行贬斥,认为崇高的爱情里欲念应被“驯服”这一看法过于偏激.当然这和希腊哲学传统“人是理性的动物”观念有关,认为人是可以超越自己的动物感性而凭借纯粹理性去认识真实的存在者.理性与感性分离的可能并且凭借这种分离而成为超越性的自我.但就现在对于爱情的大众所知的科学性的界定来看,欲念应是爱情中很重要的成分.在欲念的爱情的基础上追求心灵的契合,精神的支持,控制泛滥的而不是抑制正常的,才应是爱情应有之义.


苏格拉底与斐德若的对话及柏拉图对修辞术的见解

三篇文章过后.苏格拉底与斐德若展开了对文章的评论.主要围绕对文章好坏的讨论来进行,阐述了柏拉图对修辞术的理解.对话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首先苏格拉底提出,文章做好,主要是作者对所谈的问题的真理清楚.进而说明,诡辩家是利用差异小的事物,在人们的意见上捕风捉影,颠倒是非,从真理的类似慢慢走到它的大不类似,博得听众的赞许,这是其常用手法.进一步以莱文为例,论其开头部分随意拼凑,想到何处写到何处.由此对比说明好的文章结构应像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有头尾,中段,四肢,部分,全体,各得其所.完全调和.苏又用密达斯的墓志铭与莱文比较,喻莱文没有结构上的逻辑层次.然后对苏格拉底自己的两篇文章进行分析,从中看到写文章的法则:1.统观全体,进行精确的定义,使所讨论主体一目了然.2.顺自然的关节.将全体剖析成各个部分.这两种法则所形成的分析综合的方法,为辩证术,无辩证术便无谓修辞术.由此攻破了诡辩家的修辞术,建立了自己的修辞术.

第二层次.首先探讨修辞术应有的规矩:序论,陈述,证据,近理.引证,佐证,正驳,附驳,暗讽,侧褒,总结.进而说明诡辩家修辞术的习得只是习得这些规矩,其实并不在行.正确的修辞术的学习法应有三个条件:首先是生来就有的语文天才,其次是知识.第三是练习.在知识方面,在修辞术史研究的主体是心灵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探究事物的本质:先研究其是纯一还是杂多,再研究事物的自然本质,运用探究事物本质的方法研究修辞术的对象心灵,应先描绘出心灵是纯一还是杂多,再分析心灵的主动方面与被动方面,最后理清不同文章类别与心灵类别的对应关系,第二种方法是根据不同灵魂所属的不同心理类型,找寻与之相对应的文章,去说服他们,感动他们.这一层次主要讨论修辞术是否为艺术,及如何习得.

第三层次.首先苏格拉底探讨写作的适当与不适当,以及何时该写.由图提的故事谈到文字的弊端.一是其只医再认不医记忆.二是其为真实世界的形似.不是真实世界本身.三是文章写出后便无力辩护自己,而心灵中的文章可随时辩护.由这些弊端的分析得出,哲人的文章,既有生命,又有灵魂.文字不过为它的影像.对于何时写文章,苏认为一种是消遣时出文,而更高尚的是找到相契合的心灵.因而结论是文章不必写在纸上,而是写在心灵里进行沟通.

以上便是柏拉图对修辞术的看法.的确.柏拉图将作文章的最高境界阐释了出来,即是心灵上的沟通与真善美的传递.诡辩家的伎俩也被其一语道破.对于文章修辞术技巧的习得的方法讲的也是十分到位.直到今日,这些对于作文章的人而言都是真理,只是现在能做出柏拉图所推崇文章的作家越来越少,更多的作家为金钱与名誉大量生产无价值的文章,快餐文学的产生也说明读者对文章的见解与评价的层次已经低了很多,无法与千年前的哲人相比.另外,在辩论之风盛行的今日,辩论比赛被看作是思想火花的绽放,逻辑力的展现,可是那是否是对柏拉图所倡导的这种修辞的精神内涵与理念的一种无视呢辩论赛用模糊有争议的辩题,让辩论者进行自圆其说的阐述,却忽略了以修辞术作为工具的对真理唯一性的追求以及对契合灵魂的找寻,在现今辩手身上我们悲剧性的发现古希腊诡辩家的身影――修辞术仍然在遭受着被曲解与被误用的命运.总而言之,文学艺术应尽快找回迷失的自我.

以上是夹杂一点我个人感受的对《斐德若篇》的内容的大致概括性复述.个人拙见掺杂在宏伟的思想经典之中.也许不甚和谐,但这至少是我所读所感的过程中得到的一份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