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新探

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843 浏览:32060

摘 要:语文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缺乏主动性,效益非常低下.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制定出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力求做到课堂教学优质高效.

关 键 词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290-01

初中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语文在各门学科中作用举足轻重.然而近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学生缺乏主动性,在课堂上做了旁观者、局外人,他们被动的接受着老师的理论,学生的思维能力、个性发展被压抑,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兴趣日益淡薄,就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效益非常低下.新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学方法创新势在必行.

一、教师转变观念,营造初中语文课堂和谐氛围

作为教书育人的领军人,语文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接受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应关注时事,洞察天下大事,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业务水平,努力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他人经验,增强教科研能力,提高教书育人质量.另外,初中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该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身为教师,应该尽快转变角色,走下圣坛.真诚的爱自己的学生,爱他们的优点,也爱他们的缺点,亲近他们,与他们心心相印,尊重他们的人格,少一点审视责备的目光,多一些欣赏鼓励的热情,注意十分谨慎的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努力营造、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想方设法为学生获得成功创造条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最终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一种真诚合作的新型关系.

二、科学设计课堂提问,突出有效教学

虽然教改中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但是在课堂上教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引导者的角色.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才能够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必需注意以下几种现象的出现首先,注意不能随意提问,其表现是随便发问,问题的内容不当,随便问一些学生,问题的对象不当,以及一些“对不对”、“为什么”、“好不好”一类的口头禅.其次,切忌自问自答.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有着说“单口相声”的习惯,问了问题后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自顾自的继续往下讲.第三,应注意问题的灵活性与启发性,有一部分老师当学生不能回答提出的问题或者是学生回答的答案与教师心里所想的不符,就对学生进行批评或者是否定,从而打击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初中生在很大程度上凭着兴趣学习的,对学习一旦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可以利用学生愿意看小说的优点,指导学生多阅读文学书籍;可以让学生体会语文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要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死记硬背.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仔细研究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要全面把握,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优化导入设计,适当补充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一上课时播放歌曲《阿里山姑娘》,让学生陶醉在欢快美妙的旋律里,对阿里山产生向往之情.这时,教师导入新课《阿里山纪行》的学习就很自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诸如此类的恰当的情境导学可以创设出最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考,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四、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制定出个性化的学习目标

由于学生自身的先天因素和后天的家庭背景、成长的社会环境不同,决定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就促使了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参差不齐的学习能力之间的矛盾的产生.“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学也要有差异,因材施教制定出个性化的目标.发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必须要根据学生的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够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学习目标.例如在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时,其基础教学目标可以设置为以下几点:首先,学习字词,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其次,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第三,学习课文细则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这些目标都是从这一篇课文的角度出发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对于一些比较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制定出更加深层次的教学目标,首先,了解鲁迅先生本人及他的其他的一些作品(了解鲁迅本人则是主要了解鲁迅先生当年弃医从文的原因及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其次,从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体会鲁迅先生写作的精妙手法,并学习鲁迅先生的精妙写作手法.对于后面的两点教学目标,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达到.有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也许会很吃力,同时也有可能对语文没有很强烈的学习兴趣,对于这些学生只要求他们达到开始的基础目标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