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实施背景下师德建设的困境其突破

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464 浏览:10555

摘 要:素质教育实施背景下,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诸多阻碍.本文试从教师管理制度、评价体制不健全、社会道德转型的束缚、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三方面分析障碍存在的原因,并基于此来阐述其突破思路.

关 键 词:素质教育师德建设困境突破

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职前职后一体化、开放性和综合化的教师教育体制正在逐步推行,相应的我国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师德建设作为教师专业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在素质教育实施背景下,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必须给予重视.

一、当前我国师德建设的现实障碍

(一)师德建设囊括的宽度过宽

教师的职业道德即师德,是专指教师这个社会角色应该具备的道德规范.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教师的道德标准被提高.教师具备教育工作者、社会常人双重身份.师德是针对教师身份而言的,相对于社会常人即公民这个身份,对之束缚的应该公民道德和法律规范.当前,教师不论在教育工作岗位上还是社会生活中,身份被一重化,师德是评价教师这个社会人的唯一标准规范.

(二)师德建设要求的高度过高

我国支持“教师是道德家”的人认为,教师必须是高尚道德和完美道德的化身,是“人之至者”,教师应该“为人师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1].与美国“教育职业道德规范”中所列条目都以最低要求不同,我国师德要求大多以高标准来要求教师.由于这些规范比较笼统,缺乏针对性,将教师圣神化,操作性不大,只能作为鼓励性口号,对教师群体不容易真正发挥其道德约束作用.

(三)师德的社会评价标准欠合理化

为使每个学生健康发展,我国中小学教育必须不断改革创新.教育改革为师德建设提供了一个大背景,其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自然成为师德评价的主要标准.然而,在我国教育氛围下,师德规范内容的各方面与素质教育密切联系,如果教师违背素质教育理念,那么他的师德水平很难被社会认可.

二、师德建设存在障碍的原因分析

教师管理体制、评价制度不健全

当前,在强调量化指标的教师管理体制、师德评价制度中,教师是否潜心育人工作、实施素质教育是很难考评因而往往被虚化的指标.大多学校推行绩效工资改革之后,将教师待遇与班级分数、科研成果紧密结合,这使教师将精力投入到论文写作、公开课评比之中,而相对忽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这样,教师不仅没有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而且自身角色也没有把握好.

(二)社会道德转型的束缚

师德建设是社会道德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社会传统道德有密切关系.当前,社会正处于道德体系的转型期,强调正确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肯定民众对于正当权益、物质利益的追求的合理性.教师身处道德体系转型的进程之中,待遇正在不断得到改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很多教师正在告别一贫如洗的生活,更多地感受到社会进步带来的幸福[2].然而,就全社会而言,从圣人道德向常人道德的转型[3],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例如,当前评选各级师德标兵时,仍然重点考查教师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情况.

(三)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当前,素质教育虽然赢得了话语上的优势,但应试教育的压力仍然很大.“口口声声讲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是大多数学校(尤其是中学)的实际情况.取得出色的高考、中考成绩的学校即使管理严苛、气氛压抑、遭到学者批评仍然招生火爆,被社会和家长高度赞赏,并且顺利挂上“素质教育改革先进校”的招牌.推行应试教育,取得的教育成果被冠上素质教育的美名,在这种情形中,师德建设就缺乏健康的环境.

三、师德建设障碍的突破思路

师德建设中存在的对教师角色认识不清楚、要求过高,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我们都可以从素质教育改革、社会道德转型、教师管理评价体制等方面究其原因.针对以上原因分析,本文试着从以下三方面提出建议.

(一)创新教师管理与评价机制,坚持“无为而治”的核心理念

“无为而治”是我国教师管理和评价急需重视的经典智慧.自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层次[4].康德认为:“自由是道德法则存在的理由.”[5]针对我国当前教师缺乏自由空间的现状,需遵循“无为而治”的理念.一方面,我们需倡导取消学生成绩与教师绩效挂钩的做法.学校管理者可以通过组织教研活动、开展随堂听课等方式,督促教师潜心教学.另一方面,需要削弱科研成果在教师量化评比中的分量,以鼓励教师写随笔、展示学习笔记等方式来引导教师的在职研修.

(二)关照教师幸福感的提升,稳步提高教师工作待遇

尽管保障和改善教师待遇的政策不断出台,但在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师待遇存在很大差距.在倡导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时代,政府和社会应该稳步提高教师待遇,逐步提高教师的幸福感,不能一味地用无私奉献的口号向教师提出“圣人”般的要求.而且,政府和媒体应该调整道德转型背景下师德标兵的评选标准,适当关照那些扎实教书育人、积极探索创新、享受教育幸福的优秀教师身上,使师德标兵更加普通化、实际化.

(三)正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冲突,重塑教师的职业尊严

我国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应该尽力尽责总结经验教训》的反思性文章中,王策三先生语重心长地提醒各界“正视应试教育在现阶段现实存在的基本国情,给教师适宜的舆论空间”[6].可见,我们需要基于我国的国情正确看待素质教育改革.现阶段,应试教育是客观存在的.学校应在给教师一定自主放松空间的基础上,开展遵循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的教学活动.此外,学校需要严格规定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上限,打击教师片面追求高分数的行为,以确立教师工作和教育的底线,提升教师的职业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