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龙凤四胞胎

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302 浏览:154265

四胞胎降生记

1995年,怀孕3个月的孙艳梅担心自己怀了个怪胎.“长得太快了,两三个月就能摸着,我寻思什么玩意?”怀孕5个月的时候,孙艳梅去海林市的医院检查,检查的结果是三胞胎.

丈夫王华军觉得还是去牡丹江市的医院检查一下比较“稳当”.孙艳梅怀孕6个月的时候,夫妻俩揣着全部存款1000多元钱,去了牡丹江妇幼保健院(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妇产医院”).检查的结果,孙艳梅怀的是四胞胎,两男两女!

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年轻的王华军夫妇有点儿懵了.医生告诉他们,四胞胎的成活率低,必须立即住院,否则十分危险.

王华军有点儿纠结.一方面,他们已经失去过一个男婴,这次说什么也得把孩子保住,另一方面,夫妻俩只有4亩口粮田,主要收入靠他冬天去林场打零工.先不说住院得花不少钱,就说这4个孩子,生下来咋养活?

最终,为了保住孩子,王华军只好硬着头皮去给妻子住院手续.

就在王华军一家忙着为4个孩子的到来做准备时,另一些人也忙碌了起来.

孙艳梅被检查出怀有四胞胎的当天晚上,妇产医院院长袁丽华向牡丹江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名记者朋友透露了这个消息.医学界有关调查资料推算显示,正常情况下,四胞胎的出现几率大约是70.5万人才会有一例,很罕见.即便有,也多为“四小龙”或“四小凤”,而龙凤四胞胎在当时还没有记载.这位记者感到,牡丹江市妇幼保健院将迎来全国首例龙凤四胞胎,是件前所未闻的大事儿,便立即通知了市里和省里的媒体,紧锣密鼓地筹划起这场平面媒体、广播、电视联合报道的“全媒体”行动.

孙艳梅住院期间,妇产医院想尽办法地帮她保胎,不仅每日免费供应营养餐,还不时地给她写各种水果.怀孕期间,她的体重增加了近70斤,走在医院里,人们都笑她“肚子大得不像样”.

1996年1月30日,即将临盆的孙艳梅在众多媒体镜头的簇拥下进入手术室.守在手术室外的王华军,心情既激动又紧张.上午9时12分开始,四胞胎被陆续取出.老大6斤4两,老二6斤,老三5斤6两,最小的老四也有4斤8两.老大老二是男孩,老三老四是女孩.

护士们把孩子一个接一个地抱出来,走廊旋即变得喧哗.王华军把每一个孩子都细细端详了一番,襁褓里的4个孩子粉嘟嘟的小脸儿,让他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嘴里不住地重复着同一句话:“高兴,确实高兴!”

手忙脚乱的日子

从牡丹江城里回到新民村,王华军夫妇初为人父人母的喜悦,很快便被乱糟糟的房间和洗不完的尿布搅得七零八落.王华军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孩子出生的头一年里,因为要洗大量的衣服和尿布,他们家用掉了整整9箱肥皂.家里那台老式波轮洗衣机的甩干桶,也给甩坏了.

回家的时候正值寒冬腊月,农家的房间里,除了炕头是热的,头顶上的空气都透着冰冷.4个娃娃被冻得哇哇直哭,王华军只好用两床棉被把他们严实地裹起来.

刚从医院抱回来的时候,除了母乳,4个孩子每天吃半袋奶粉足够,十几天后,奶粉的消耗速度变成了一天一袋,不到3个月,孩子们吃光了80袋奶粉.加上这期间购写和用坏的30多个奶瓶,50多个奶嘴,家里的花销一下子大得惊人.省内的一家乳制品企业主动提出,供应四胞胎的奶粉直到其成年.

奶粉的问题算是暂时解决了.但生完孩子之后,家里的劳动力只剩王华军一个人,且自打孙艳梅怀孕,他冬天再也没办法离开家,独自去林场打工.

最怕的是孩子生病,同样的病,4个孩子每每得轮流生一次.第一年年底,单在村诊所的结账,就有3000多元,相当于夫妻俩当时一年的收入.王华军只得开始生平第一次借债.

担心睡在炕上来回起身掀被子冻着孩子,王华军当父亲的第一年是打地铺度过的.夜里,4个孩子不是哭就是尿,他和妻子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白天在地里干活儿,两条腿都打晃.”想起那种滋味,王华军五官都皱到了一起.由于长期劳累,现在他还不到50岁,头发已经花白稀疏.

“那几年可烦人了,一个哭都跟着哭,吱哇乱叫.”46岁的孙艳梅回忆起初为人母的头几年,忍不住“嘿嘿”苦笑了几声.

体格原本健壮的孙艳梅,生完孩子后身体再没好起来.头半个月里,她一直在发烧,裹在被子里依然感觉浑身发冷.怀孕期间她的脏器受到严重挤压,肋骨也被撑得外扩变形,身体总是不自觉地后仰,没办法支撑身子给孩子们喂奶.

孩子们慢慢会爬了,孙艳梅的日子也并不好过.白天家里只有她自己侍弄4个孩子,做饭、上厕所都需要趁着孩子睡着的空儿抓紧完成.她常常在看着孩子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打盹,然后再被孩子的哭声惊醒,一不留神,孩子就从炕上跌下去了.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王华军找来木工,在炕边儿打了一排木栅栏,把几个孩子“圈养”了起来.

眼看着儿子儿媳妇的忙乱,王华军的母亲把两个孙子接到身边抚养了一段时间.

四胞胎中的老二小时候身体比较弱,从妇产医院回家半个多月就开始发高烧,后来又转成肺炎.农村医疗条件差,夫妻俩只好又把孩子送到了妇产医院.因为家里离不开人,老二被“寄存”在那里治病,直到病好了才接回来.

说起妇产医院当年的照顾,王华军直到现在依然充满了感激.孙艳梅住院期间,夫妇俩身上带的钱很快花完了,剩余的住院费和手术费,医院考虑到他们的情况都没有收.四胞胎回家后,妇产医院还派医生给孩子们做了次免费体检,赠送了一些儿童用品和玩具.

为了表达感激,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王华军就把给孩子起名的权利交给了医院.最终,在一个媒体人的提议下,按“妇产医院”的谐音,4个孩子按长幼,依次取名为王富、王毅、王婵、王苑.因为是异卵多胞,4个孩子长得各不相同,性格也挺不一样.

夫妇俩对孩子有点儿娇惯,上初中之前,孩子们很少自己洗衣服.初中住校后,每个月回家的时候,孩子们都会背回来些“大件儿”给母亲洗.被围观的生活

“我不愿接受媒体(采访),我也不会说话.真是,咱有啥的啊,就是种地的.”用王华军的话说,媒体来了,可能就为了拍张照片,完成任务就走.但他们还要继续生活在村子里,关于他们一家的闲话已经太多了.

四胞胎刚出生那会儿,关注他们一家的新闻铺天盖地.村里人都知道这家人收到了捐款,有人猜测:王华军一定借孩子发了笔大财.

“妇产医院扣除了医药费,我最后就收到了9000块.这不是嘛!”王华军从柜子里翻出一个已经泛黄的笔记本,上面用铅笔工工整整地记录着捐款的年份、单位和金额.“有些事你没法辩解,你说了人家也不信.唉!”王华军叹息道.

他们家的一举一动都被人盯着.孙艳梅生完孩子后落下了高血压的毛病,天一热就不能下地干活,有人揶揄她:钱多得连活儿都不干了.王华军为了多承包几垧地,借钱写了辆拖拉机,又有人议论:吃低保还有钱写车?

事实上,时隔将近20年,村里人都看得出来,王华军的家庭条件并没发生什么变化.一家6口居住的,还是那座有4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屋里的墙皮已经开始脱落,水泥地面和灶台却被孙艳梅擦拭得发亮.

1998年,一个在北京做影视的老板曾想要资助他们全家――让孩子到北京上学,王华军夫妇在影视公司打工.为了孩子,王华军夫妇决定试试看.结果,一家6口在北京待了不到一个月,还是回到了东北老家.

王华军说,那位董事长是个好人,是真心想帮忙.但让4个农村孩子在北京上学哪儿有那么容易?再说,人家公司也不缺人,自己和妻子不好在那里白吃白住.“咱是农村人,享受不了那里,人情世故也做不了那么理想.”他说,“自己家再破也是家.咱们自己慢慢整吧.”

这些事夫妇俩从来不在孩子面前提起,他们不想给孩子们带来压力.

然而,四胞胎的标签还是让孩子们感觉到负担.自打去海林林业局一中读书,换了新环境的4个孩子就拒绝再穿同样的衣服.

他们的每一个成长节点都被人关注,4个孩子对媒体已经从小时候的好奇,变成了现如今的反感.今年高考前,媒体来跟拍他们从家到考场的全过程.从小有主见的老四王苑全程躲在哥哥姐姐后面,刚一到学校,就一头扎进人堆里不出来.记者只好抓住老二王毅,让他讲了两句.

事实上,这些年来,除了高考这样的“大事儿”,持续关注这家人的媒体已经寥寥无几.曾经那阵跟踪报道的狂热,在消退的同时,也带走了与之相关的承诺.

曾经表示为四胞胎提供奶制品直到18岁的那家企业,最终只坚持了两年多.

曾经对着镜头,承诺孩子多了政府会帮助抚养的一位海林市领导,在镜头之外,再没有过问过这个家庭的情况.而妇产医院的领导也已经换了几届,对待这个农民家庭的态度显得有些疏远.

孙艳梅曾经去村妇联,想问问国家对多胞胎有没有啥补助政策.人家抢白她:没有政策,你养4个咋还养出功来了?

从那以后,王华军夫妇打定主意:以后谁也不靠,就靠自己!

学习这件大事

因为自己家养了4个孩子,王华军从来不跟别人比什么.只有一件事例外,就是孩子们的学习.

2004年,江苏电视台曾在南京举办过一个多胞胎的晚会.那次活动邀请了全国各地的多胞胎家庭,王华军一家也应邀参加.对比之下,王华军有点儿难过.“人家的四胞胎,多数是城里的,农村的也是家庭条件不错那种,家里从小儿就培养孩子们学点儿才艺啥的.那些孩子一看就参加过挺多节目,都可会说了.”后来在演艺圈小有名气的“南京四小凤”也参加了那次活动,还表演了节目,挺出彩.

最让王华军难受的是,主持人把话筒递过来,让每个家庭的小朋友说说自己的理想,人家的孩子有的说想当歌唱家,有的说想当科学家.“话筒递给俺家老大,他给我蹦出来一句:长大想种苞米,种黄豆.哎呀,我这心里气得!”这次南京之行,让王华军打定主意,无论如何得让孩子好好学习,走出去,多见见世面.

四胞胎兄妹在村里的新民学校念完了小学.农村学校没啥师资力量,村里面的家庭,但凡有点儿能力,都把孩子送去海林市里读书.王华军跟孙艳梅商量,无论如何也要把孩子送到海林去读书.


让王华军夫妇高兴的是,孩子们小学毕业时,海林市林业局一中破格接纳了这个非林业系统家庭的4个孩子,不仅免去了所有的学杂费,每年还给贫困补助.王华军觉得学校照顾太多,心里有点儿过意不去.校长曾提出学校食堂让4个孩子免费吃饭,被他谢绝了.“学校帮咱太多了,咱不能再那样,那不赖上人家了吗?”比较了附近“小饭桌”的价钱,王华军给孩子们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住,让孩子们自己做饭,孙艳梅隔三差五过去看看.

王华军上高中的时候,成绩不错,他参加过高考,只差5分没考上大学,他一直挺遗憾.当时考上大学的高中同学,大部分在海林市里都混得不错.四胞胎兄妹被海林林业局一中接收后,王华军担心孩子们基础不行.他自己做了块小黑板,等孩子们放暑检测回来,自家的小课堂就开始了.他蹲在地上讲,孩子们趴在炕上听.主要讲下个学期要学的数学,顺带着辅导一些英语语法.

这个家庭小课堂持续了3年,孩子们上高中以后,王华军便辅导不了了.

4个孩子高考之前,在家顶多干点儿家务.老大扫地,老二擦炕,姐俩洗碗,是从小学开始的固定分工.王华军夫妇从没让他们干过农活儿.

王华军每个月给4个孩子各500元生活费.这笔每月2000元的固定支出后来不得不慢慢增加.为了筹钱,王华军每年冬天都去林场里打工.他所打的工,当地俗称“放套子”,就是把林场采伐下来的木材,用牛拉爬犁的方式,从山上运到山下卡车可以通行的地方.林场会按照木材体积计算工钱,王华军一天的工钱差不多有几十块钱.

4个孩子学习都挺认真,王富和王苑成绩稍微差一点,老师说,那是因为基础太差的缘故.王华军在王毅身上倾注了最多期望,但这次高考王毅没发挥出正常水平,这是王华军最大的遗憾.

王华军念叨,说啥也会把4个孩子供到大学毕业.自己这辈子只能这样了,就希望孩子们能替他看看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