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与本土文化整合的路径

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730 浏览:17249

【摘 要】本土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可以培养幼儿的民族认同感,帮助他们体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形成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但当前民族地区幼儿园普遍存在幼儿对当地文化不了解,民族教育资源缺失的情况.为此,民族地区幼儿园可将本土文化与幼儿园环境设置、各领域教育相融合,加强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共同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关 键 词】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本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3-0051-03

【作者简介】张莉,(1973-),女,安徽固镇人,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访问学者,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管理科学系副教授.

教育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并且受制于整个文化传统的.迄今为止,还没有超越国家和民族的学前教育学,也没有普适性的学前教育学,不管哪个国家的幼儿教育都是建立在其特定的文化土壤之上的.因此,进行民族化和本土化的教育研究是建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学前教育的根本路径.为此,笔者对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学前教育进行了相应的调查与研究.

一、本土文化及其教育价值

贵州黔南地区民族众多,以布依族、苗族、水族为主,聚居着30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4%,居住在州境内的水族占全国水族人口的60%以上.黔南各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民族风情古朴典雅,婚嫁丧葬习俗各具特色,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这里有苗族的语言、服饰、芦笙舞,有布依族的山歌、铜鼓、蜡染,还有水族被誉为古文字“活化石”的水书和剪纸等.当地的民族文化产生于少数民族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发展于他们与自然、与社会探索的历史进程中,其价值不仅是过去的,而且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在本研究中,本土文化是指贵州黔南地区布依族、苗族、水族的文化.

我们知道,民族地区的幼儿学习主流文化是必要的,吸收并利用他族文化是民族进步的必由之路.然而,只有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幼儿教育才是具有生命力和前途的.本土文化中蕴藏的智慧,不仅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而且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于生活在民族地区的幼儿来说,在启蒙教育中融入本土民族文化,这种文化教育将会影响他们成年期文化观念的生长与建构,为其独特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应承担起整合本土文化与教育的任务,让幼儿逐渐意识到世界上还有许多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培养幼儿愿意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让他们学会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以宽阔的视野认识自己的民族和别的民族,获得人类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体验,树立对不同民族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二、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中本土文化的缺失

民族地区的幼儿教育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伴随民族发展自然形成的随境式教育,另一种是以幼儿园为主的专业化教育.长期以来,黔南地区的儿童主要是在家庭和社区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在各种节日、盛典中体验和领悟着本民族的文化精髓.这是一种传统的、不分时间和空间,渗透于儿童日常生活之中的随境式教育.然而,当前年轻一代的父母对本民族文化传统了解甚少,在认识上存在偏见,无法在家庭生活中有意识地传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致使当地幼儿无法通过家庭教育充分接触并正确认识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此外,当地幼儿园的活动内容大多依据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统编教材,反映的多是汉族城市文化生活,当地民族文化中的许多成分无法在教学中得到体现.而且,不少教师对民族文化教育的理解也仅局限于少数民族的歌舞和服饰.

虽然幼儿学习主流文化是必要的,但融入主流文化和保存民族传统文化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当前无论是民族地区幼儿园还是家长,在教育内容与方式上未能体现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致使幼儿缺乏接触和了解传统民族文化的机会.更为严重的是,在当下主流文化冲击下,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迷失了前行的方向,脱离了当地民族文化与民族生活的现实,处境堪忧.

三、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与本土文化整合的路径

创设文化环境、开展各类活动、进行家园社区协作是世界各国对学前幼儿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经验,值得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机构借鉴.

(一)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创设幼儿园环境

《全球幼儿教育大纲――21世纪国际幼儿教育研讨会文件》指出:“应为不同种族、性别、民族或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多样的学习环境,这个环境应反映当地儿童及家庭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因此,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机构在创设环境时,应注意从教育对象出发,将本土文化的教育因子融入其中.环境应渗透于活动,突出文化底蕴和理念,表现文化内涵的独特性.教师在布置环境时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挖掘和筛选适合幼儿的民族文化内容,创造出富有本地民族文化气息的教育环境.如,幼儿园的墙面环境可反映布依族、苗族、水族人民的劳动、生活、节日场景;走廊、活动室可采用图片和实物结合的方式展示各民族的乐器、服饰、建筑等;可以创设布依族、苗族或水族体验区,让幼儿在体验活动中了解当地少数民族.让幼儿坐在“苗族村寨”里品尝各种苗族传统食物,或围成圆圈一起跳起芦笙舞等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感受苗族的礼仪风俗、生活风俗和娱乐风俗.此外,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应丰富幼儿的经验,让幼儿对民族文化活动有所认识和感知,并与他们一起创设环境,支持幼儿的想法和做法.

(二)本土文化与各领域教育活动的整合

布依族、苗族、水族文化各具鲜明的艺术特色,突出表现在服饰、音乐、舞蹈、建筑等方面.如,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苗族服饰被称为“中国苗族服饰的画廊”,承载着苗族人民的审美意识,可成为幼儿园艺术活动的重要素材.苗族的饮食习俗不仅反映出他们浓厚的家族、亲族观念,还反映出对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视和尊老爱幼的道德观念,以及对祖先的尊敬和崇拜.深入挖掘这些资源对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可将其作为幼儿园社会领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布依族、苗族文化都有很多广为流传的儿歌、谚语及故事,如苗族芦笙的故事、布依族铜鼓的故事、水族卯节起源的神话故事等,它们既贴近儿童生活的世界,又充满生活的情趣,经过改编可成为幼儿园语言活动的内容.当地传统的民族活动中有一些适合儿童的体育活动,像丢花包、打陀螺、踢毽子、扳手劲等,对幼儿的健康和身体发展有促进作用,可与幼儿园健康领域内容相结合.在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动中,“各领域的内容应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三)幼儿园与社区、家庭结合开展民族文化活动

民族文化若要长久发展,需要文化的继承者一代代的传承,一个传统的“根”若要持久的保存,需要通过家庭、社区把这种“根”的触须渗透到一代代人的血脉中.因此,对民族地区的学前儿童而言,民族文化教育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共同负责.

1.走出去,参观体验

社区中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对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能够拓宽儿童学习的空间,提高教育的效果.由于当地各民族在不同时间有自己的“本主节”,形成了“佳节月月有”的祥和氛围.每逢佳节,不同民族的男女老少穿上本民族的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共庆佳节.民族舞蹈、民歌对唱、传统乐器、民族服饰为民族节日增添了光彩.教师可利用当地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活环境开展教学活动,如,组织幼儿过水族的端节,布依族、苗族的“三月三”“四月八”等,带领幼儿参观水书博物馆、苗族服饰博物馆和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等.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使幼儿感知当地民族风俗,又能让他们体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他们相互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2.请进来,分享体验

家长、社区人员是教师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应适时地把他们请进幼儿园和幼儿一起活动,请他们分享经历和体验.为了充分发挥社区资源在培养儿童民族文化意识中的作用,幼儿园可以请当地苗族、布依族歌手用民族语言教孩子们唱歌,为音乐活动注入民族文化元素.请当地刺绣和剪纸能手入园,教孩子们苗族的刺绣、水族的剪纸等,这样既丰富了民族文化教育的途径,又加深了幼儿的民族文化体验.教师还可利用家长资源,请有特长的家长进入幼儿园向幼儿展示民族技艺,请有职业条件的家长为幼儿介绍当地的民族文化,请爷爷、奶奶给幼儿讲述当地的民间传说,和幼儿一起制作当地的民族传统食物等.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既能增加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及全面体验,又能使家园共育的效果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丁海东.当代学前教育的人文性缺失[J].学前教育研究,2005,(1).

[2]徐莉,陈时见.论民族幼儿教育中传统与现代的断裂与对接[J].学前教育研究,2005,(4):16.

[3]陈时见,朱利霞.一元与多元:论课程的两难文化选择[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7.

[4]李毅译.全球学前教育大纲[J].学前教育,2001,(3):4.

[5][美]LindaCampbell.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王成全,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277.

[6]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7]尖措吉.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整合本土文化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13,(3).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民族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课题批准号:13SSD028)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罗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