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民族地区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025 浏览:19370

摘 要 :民族地区师资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到民族教育的发展.研究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和民族团结.本文以云南省姚安县葡萄小学为个案,对该校的师资队伍现状做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关边远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关 键 词 :偏远地区;民族小学;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028-02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其素质影响到教学质量的优劣,甚至关系到国家教育事业的成败.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是其基础,要打好国民教育的基础就要依赖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边远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师资条件普遍较差,要改善民族地区的师资状况,就要对其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研究.本文以云南省姚安县官屯乡葡萄小学为个案,探讨了边远民族聚居区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并对民族地区师生队伍的建设提出建议.考察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将其放到一个组织中做系统的分析,在进行分析时,笔者以学校为单位,以教师的来源、数量、结构、教学质量来考察教师的基本现状.

一、案例分析

葡萄小学位于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官屯乡稗子沟村,是一所公办的村级小学,校舍建筑面积716平方米,在校学生52人,四个年级,五个教学班.考虑到该校在区域上具有典型的民族性以及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代表性,笔者从2012年10月到11月对该校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际调查.其间发现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数量不足,负担过重.教师的数量要与学校的规模发展相适应,太多则显得冗沉,太少则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一般说来,作为基础教育,每个教师最多只能任两个班级的主科教学,不宜再从事其他科目教学或者是其他教学以外的工作.葡萄小学属于村级学校,规模虽然较小,但是共有五个教学班,四个年级,有独立的学校行政体系,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该校现有六个任课老师,除了一般的教学,每位老师还要兼做教务管理、生活辅导、德育、卫生管理等工作.不仅如此,学校的老师还要每周轮流到50多公里外的小镇上写菜,甚至校长除了负责学校总务外也要检查卫生、巡视纪律.

2.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的结构包含性别结构、学科背景及学历职称结构、教龄结构,以及在民族地区需要考虑的民族构成等.从性别构成上来看,葡萄小学教师全为男性;从学科背景和学历职称来看,葡萄小学有两位本科生,一位大专生,其余的均为普通中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从专业背景上看,有一位教育技术学、一位教育史、一位英语专业的教师.在这六位教师中,从职称上看,有一位小教高级,三位小教一级教师,其他的均未评职称.从教龄(截止到2012年11月)结构来看,20到30年的有四人,3年以下的有两人.从民族成分来看,在这六位教师中彝族有四人,汉族两人.由以上数据统计来看,教师结构并不合理.教师结构的不合理带来的主要问题有:首先,受教师的专业背景所限制,课程的开设受到影响,很多课程难以开设,名存实亡.其次,受到教师教龄结构跨度大的影响,新旧老师教学工作难以衔接,教师交流存在代沟.再次,从民族构成来看,大多数的教师习惯用本民族的文化模式来教学,不利于学生多元文化的学习和发展.

3.教师职业倦怠普遍存在.通过对几位教师的访谈,笔者发现该校老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教师自身对教育事业缺少热爱,访谈发现大部分老师是为了生计才来到该校教书的,一旦有好的工作,他们表示会立即换,兴趣的缺失是职业倦怠产生的一大因素.其次,对新入职的几位年轻教师访谈发现,他们均存在心理落差,包含对工资、生活环境的不满等.[1]再次,对教龄较大的教师而言,多年的从教生活使他们对教育事业失去了和活力.最后,学校所处的地区落后是他们想换工作的直接原因.

4.教师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失严重.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该校的老师曾一度离开葡萄小学,极不稳定.究其原因来说,表面上是教师觉得学校所在地区条件艰苦、环境较差、交通不便等;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学校缺乏对教师的有效管理,相关部门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

二、建设边远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议

1.适当增加教师数量.据《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应遵循“保证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需要,力求精简和高效,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原则,农村小学的编制按照教职工与学生比1∶23的标准编制.[2]葡萄小学全校共52名学生,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在8~12人之间,该校的师生比为1∶8~1∶13之间,每个班级配置一名教师原则上是合理的,但是学校事务繁多,教师除了教学还必须负责其他非教学事务,教师任务繁重,精力分配不佳,教学效率低下,建议适当增加人员,专管学校非教学事务.


2.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首先,采用竞争机制,公开招聘新进教师,注入活力.采取一定的积极措施和鼓励政策吸引其他地区的优秀毕业生投身于民族地区教育教学工作,改变该地区教师“老龄化”、素质低、身份单一的境况.其次,鼓励女性教师到该地区进行支教,在聘用选拔上采取放宽和优惠政策.该校为寄宿制的小学,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补偿家庭教育的缺失[3],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各方面全面地发展,同时,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养成必要的生活能力和生活态度[4].而女性教师比男性教师在生活上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和指导,也能改变该校教师性别单一的现象.再次,开展教师培训活动,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学习掌握新教法,提高教育手段,提升教育艺术.

3.培养具有地区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区域教师.所谓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师,就是在边远地区,根据地区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培养一批可以进行地方教材教学,熟悉地方文化传统的教师;所谓具有民族特点的教师包含熟悉该地区该民族的文化传统,懂得该地区的民族现状,会用双语进行教育的教师.培养具有区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区域教师一方面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又利于民族之间的团结,富含民族特点的学生教育还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葡萄小学,有的老师还可以教学彝族的七弦等.

4.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对在边远地区任教的老师,在工作、生活、进修、家庭和医疗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优惠和补贴政策,提高教师待遇,鼓励他们安心地工作[5].例如,葡萄小学三分之二的老师都在食堂进行集体用餐,而用餐的费用都到月末进行折算后从教师工资里拿出来的,建议这笔费用,有关部门能给予一定额度的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