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在幼儿国学教育中的运用

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600 浏览:120599

摘 要幼儿国学教育是国学教育的初始环节,其教育的成败关系重大,因此该阶段的师资、教材、教法等方面都需要严格把关,本文将着重就《二十四孝》在幼儿国学教育中的运用展开讨论.

关 键 词幼儿国学教育《二十四孝》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国学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层次的不断延伸促使国学教育被引入到幼儿教育中,目前,国内不少幼儿园都开设了国学课堂.国学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幼儿理解记忆能力与德行品质的培养.而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教师教材教法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二十四孝》作为一本传统经典读物,较适于作为该阶段的教材,若能加以合理运用,则可以在幼儿国学教育中发挥较大的作用.

1《二十四孝》简介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编于元代,关于作者有三种说法,分别为郭居敬,郭守正,郭居业.该书选取历代二十四个孝子的行孝故事,从不同角度对孝予以诠释.因后世印本多配以插图,故又称《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取材于《孝子传》,《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所选故事上起上古,下至北宋,涵盖面非常广泛.

2《二十四孝》的内容与类型

《二十四孝》故事按内容分,大致可以归为三类:

第一类为孝心感动上天,从而发生了神异的事情.如舜的象耕鸟耘,董永的仙女助织,孟宗的哭竹生笋等均可归于此类.

第二类为当事人的孝心孝行感动了权力阶层.闵损的感动继母,蔡顺的感动贼兵,陆绩的感动袁术等都可归于此类.

第三类是通过日常行为表现孝心.可归于这一类的有子路背米供养父母,刘恒替父母尝汤药,庚黔娄为父尝粪等.

当然不少故事可以同时归于其中的两种甚至三种类型中.

就其类型来说,二十四孝故事主要体现了三方面的关系,即儿女与父母,父母与妻儿,父母与外界的关系.

3《二十四孝》在教学中的运用

3.1教学方式

教学时宜采用讲故事和视觉化的方式,通过图片及视频与故事的结合,一方面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3.2故事的取舍与侧重点

今天我们读《二十四孝》故事,应该抱着客观批判的态度.对于过于夸大超自然现象和过度宣扬愚孝违背客观常理的故事,应予以舍弃.如郭巨为母埋儿,故事本身就不合理,而郭巨的行为也有违人道,检测如没有黄金,儿子丧命,夺取母亲心爱的孙子的生命还要打出孝顺母亲的旗号,是孝顺还是忤逆呢?又如涌泉跃鲤,这则故事讲姜诗夫妇都非常孝顺,姜诗的母亲喜欢喝江水吃鲤鱼,夫妇俩就取江水做鲤鱼,还叫来邻居的老人一起吃,后来房子旁边就突然涌出江水味儿的泉水,水里每天跳出来两条鲤鱼.姜诗夫妇的行为放在现在也就是个孝敬父母的模范,其后的神异现象才是故事的关键,这样的故事讲出来,小朋友们关心的恐怕就不是什么是孝而是自己家周围有没有泉水和鲤鱼了.

对于经过删选留下来的可供教学的故事,我们也应当对故事的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确定教学的侧重点.举例来说,在虞舜孝感动天这个故事里,讲了舜的父母和弟弟如何的顽劣凶残及陷害舜的种种行径,也讲了舜如何感动的大象为他耕地飞鸟为他播种,讲了帝尧将九个儿子交个他培养将两个女儿嫁给他,讲舜最终登上帝位如何的不计前嫌.如果这些内容都讲的话,恐怕一个故事就得讲很长时间,这时候就需要有所取舍.笔者认为讲这个故事,应将侧重点放在舜对待怨恨的态度上,启发学生对此进行讨论.

3.3故事的分组和主题选取

《二十四孝》所选取的故事可以按照不同的侧重点进行分组整合,作为不同的主题运用在教学活动中.如上文中提到的虞舜孝感动天的故事,就可以和王祥卧冰求鲤这个故事分为一组,主题可以定位为以德报怨.在教学中应弱化故事里的神话部分,可将侧重点放在故事中人物的矛盾上,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对怨恨的化解和缓解有一个初步的正确认识.通过比较分析以德报怨、以直报怨、以怨抱怨的优缺,结合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事例,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待人接物的能力.又如怀橘遗亲和鹿乳奉亲,可以归于奉亲美食这一类,讲解故事的过程中可着重讲解主人公行孝的方式与过程,提升学生的听课兴趣,待讲解结束,引导学生讨论主人公所采用的方式是否正确,能否予以改进,并分析可能造成的后果,之后结合现实生活,以询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在生活中可以通过哪些合理的方式表现孝心,如给下班的父母泡杯茶,不乱丢乱放衣物等.

3.4与其他读本的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与其他经典教材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三字经》和《弟子规》,可以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应的章句进行教学,如在讲解老莱子戏彩娱亲这一故事时,可以选取《弟子规》中“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怡亲忧德有伤怡亲羞”的诗句,在故事讲完后及时地让学生学习这些诗句,既能巩固所学知识,也能训练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当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还要考虑许多其他相关因素,如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范围,教学条件的限制等.通过对各方面的合理调配和充分把握,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