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体育精神

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086 浏览:133382

摘 要: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意识和社会意识在体育过程中的集中体现,是通过体育运动体现人类勇敢、力量、智慧、进取心理等积极的社会意识,是鼓舞人们积极向上、战胜一切困难、实现人类自我超越的精神,是一种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是一种严谨的生活态度.如何在小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是当前小学体育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这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生的身体与精神、知识与能力、道德与行为都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的培养,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小学生的人格,对小学生心智的成长和行为的养成产生重要意义,为全面地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我们体育教师思考的重点,也是体育教学追求的高层次目标.

关 键 词:体育教学;培养;小学生;体育精神

1.小学体育课开课现状

1.1体育课程基本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1.2严格执行新课标要求.以增强学生体质,增强学生身心健康,重树健康新理念,提高综合素质为宗旨,培养学生体育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学习:(1)意志品质的培养与人格的完善;(2)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追求;(3)引导学生对体育道德的追求;(4)追求体育与人文理想的和谐统一.

1.3落实零起点教育.零起点教育是指一切从头开始,没有任何基础和积累的资本,或是没有类似的经验可以借鉴,在我们体育教学中则是指学生没有体育基础,一般是指一年级学生.在整个基础教育中对起点问题是比较忽视的,只不过在小学低年级,或者在学前教育阶段表现得更引人关注罢了.卢梭的一段话作为教育人应该不会陌生,但我想在此再引用一遍,这是对“零起点”问题的最好解读.卢梭认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等”因此,各年级、各学科都能在比较科学的一个又一个新起点上施教,这是尊重教育规律的体现,更是尊重学生、尊重教师、尊重家长、尊重教育的体现.正确把握小学生的心理,根据他们身体和健康状况对他们进行教育,增加他们对体育的全新看法.

1.4开课现状.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体育课始终在单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或单纯的身体锻炼等低层次上止步不前.普遍忽视对学生体育精神要素的挖掘,忽视对小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启迪和教育.虽然小学体育教学离不开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离不开身体锻炼,但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是把教学过程中追求的目标定在何处.

1.5体育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在当下出现了“工蜂”这一词,既指青年知识分子,又指以自身知识培养青年知识分子的人.中青年教师的“断层”现象不仅出现在高层次教师队伍中,中小学也普遍存在.如中小学教师在41―45岁年龄段的比例仅为11%左右,远低于其他年龄段,教师队伍也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年龄分布的趋势.教育专家指出,最合理的年龄分布应该是“橄榄型”,中间大、两头小,处于事业巅峰期的中青年教师占主体,发挥骨干中坚作用.并且,学校青年教师逐年增加,教师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缺乏强度和力度,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暂时还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

2.体育精神的培养

2.1.体育精神与培养

体育精神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对人生具有启迪、影响及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是一种奋勇向前、不屈不挠、健康向上的精神.它是体育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人类体育文化活动追求的理想精神,是体育运动的最高产物.

在体育课程中进行体育文化教育与体育精神培养,是依据体育文化教育原理,强调充分挖掘体育教材中体育文化特有的教育因素,以经过加工改造后具体的体育精神为内容,以课堂教学为基本途径,以突出心理品质教育、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精神层面发展为着眼点,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和体育文化素养为课程目标的体育教学主张与方法.是全面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

2.2.体育精神培养的教育内容

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整体面貌、公平、公正、公开、特色及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映,是体育的理想、信念、情操及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审美水平的标志,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培养小学生体育精神,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精神面貌,还可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吃苦耐劳、坚韧不屈的精神.

体育精神对体育实践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并规定着体育文化模式的选择.体育精神作为一种具有能动作用的意识,是体育行为的动力源泉,是一种心理资源.作为一种规范力量,它又具体表现为体育面貌、体育风范、体育心态、体育期望等.体育精神就是“健康向上”的精神.体育运动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不懈奋斗的精神,改变个人的命运.培养小学生的体育精神,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积极参与、和团队意识、还能强大他们的心理,顽强拼搏.

2.3.体育精神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主要利用体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课是学生培养体育精神的主要场所,主要体现在:(1).教师自身.“以育人为中心”的教学理念.(2).体育理论课.将体育文化融入到理论课程中.(3).体育实践课.改变单一的体育课形式

2.4.体育精神培养的意义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现代社会所需人才,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在新形势下,体育工作要有新观念、新思路,以体育课程为载体,以健身为主线,以运动实践为特点,重视体育课程对学生身心均衡发展的积极作用.体育的发展必须要依靠改革,现代体育的内涵不仅局限在体能、竞技、比赛等单一层面,更要下功夫培养小学生的体育精神.切实保证每个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毕业前掌握1-2项体育专项技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3.小结

体育教学的过程具有亲身体验、寓教于乐的特点,更能在学生心灵深处播种,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有利的条件.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精神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者自身的思想观念,认识到了,行动才能产生飞跃.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整体面貌、水平、公正、公开、特色及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映,是体育的理想、信念、情操及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审美水平的标志,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培养的同时,也须注重对自身体育精神的塑造.只有自身的体育精神素养提高了,才能够在教学中认识和理解并充分去挖掘教材、教学中的各种精神教育因素,才能更好的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来.在者教育者还要根据学生的现有状况进行教学,综合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全新看法,将体育精神的内涵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方法教授给学生,加强他们对体育的认同感,促进教师更好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