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中的“夏花”意象其审美价值

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783 浏览:18224

摘 要:“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诗句使得“夏花”一词被人们广泛认同.夏季是高温多雨的时节,也是花期繁盛的时节,特殊的季节,繁盛的花朵,使得“夏”字和“花”字,本身就被赋予了一种特征,两个字合在一起,好像自然而然就产生了某种深刻的内质.该文就古典文献中出现的“夏花”一词的使用情况作一简要概括和总结,对我国古代“夏花”一词的运用进行梳理,从而探究古代文学中“夏花”的诗学意象特质,试图发掘绚烂“夏花”在中国文化中的广泛共识,阐释审美意象的共通性.

关 键 词:夏花 意象 绚烂 审美共通性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12-0090-02

作者简介:尹凤芝(1962―),女,内蒙古宁城人,本科学历,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基础教学部部长助理,副教授.研究方向: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与实践.

张亮(1980―),黑龙江大庆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基础教学部社科教研室专职教师.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文化与文献研究.

夏季是高温多雨时节,也是花期繁盛的时节.荷花、莲花、石榴、蔷薇、芍药等鲜花在夏季争先开放.特殊的季节,繁盛的花朵,使得“夏”字和“花”字两个字合成在一起,好像自然而然就产生了某种深刻的内质,有了更深刻的比喻义.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诗句,更使得“夏花”一词被人们广泛认同.写景用之,记人用之,“夏花”一词处处可见于当今文学作品之中,颇具美感.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花卉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意象中的重要意象之一,但是,我们在把“夏花”作为一个合成词进行考证的时候,却发现这个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极低.

那么,在古典文学中,“夏花”一词到底出现在哪些文章中,“夏花”意象是完全的国外审美意象,还是在古代文学中就形成了文学意义,又表达了怎样的意蕴?本文对我国古代“夏花”一词的运用进行梳理,对古典文学中“夏花”意象的审美价值做初步探究.

一、名词性“夏花”词条

夏花,作为一个独立名词概念,在唐前作品中确实很少见到.在我们查阅的文献中,见到的最早的名词性“夏花”词条应为唐代徐晶的《赠温驸马汝阳王》.

赠温驸马汝阳王

畴昔承馀论,文章幸滥推.夜陪银汉赏,朝奉桂山词.

梁邸调歌日,秦楼按舞时.登高频作赋,体物屡为诗.

连骑长楸下,浮觞曲水湄.北堂留上客,南陌送佳期.

忆昨陪临泛,于今阻宴私.再看冬雪满,三见夏花滋.

都尉朝青阁,淮王侍紫墀.宁知倦游者,华发老京师.

诗中“再看冬雪满,三见夏花滋”句,“夏花”与“冬雪”对举,成为季节象征,用这个象征来代指季节更替、岁月流逝,使得无形的时间在流失的时候有了具体的质量感.“三见夏花滋”,给人感觉一次观望就一次变化,冬日以来,三次回眸已经夏花满园了,可见时光飞转之快.作者用语虽然朴实,但是颇有深味.

此外,倪瓒《黄本中书斋为写寄傲窗图》中有“春竹罗径笋,夏花敷沼莲”句,王冕的《黄牛山》 中有“密竹先秋意,长藤过夏花”句,“夏花”均作为一个固定词语出现,与春景秋意对比,展现了颇有特征的意象形态.

二、非固定合成词中的“夏花”组合

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诗歌中出现的非固定合成词中的“夏花”组合.中国古典诗歌由于律诗对字数限制的特殊性,使得词语组合产生了多元性、朦胧性的特点,这使得词语在组合上也产生了多元解读的可能.

我们来看郭茂倩《乐府诗集夏歌二十首》:

夏歌二十首十二

春桃初发红,惜色恐侬摘.

朱夏花落去,谁复相寻觅.

歌中通过桃花春发夏落的对比,表现了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无奈感慨.其中,“朱夏花落去”正常的语序应该为“夏,朱花落去”,夏天了,那红色的花朵却悄悄谢落了.作者灵巧地调整了修饰词的位置,使得诗句合辙押韵,更由于“朱”字移动到“夏”前,形成“朱夏”的感觉,增大了红硕颜色的修饰范围,使得读者阅读起来似乎可以感觉到整个绚烂夏天的逝去.


另外一些诗歌中也出现了类似的组合,但是“夏花”二字组合的意义并不明显.如苏辙《收蜜蜂》中的“小窗出入旋知路,幽圃首夏花正繁.”杨万里《和仲良病中耽睡》中的“欲夏花全退,犹寒柳尚眠.”“夏花”两个字虽然形式上靠在一起,在视觉上可能给人留下“夏花”的印象,但从构词角度来看,实际上“首夏”“欲夏”关系更紧密,“夏”“花”二字并没有形成一个词,这里不再从文学意义上分析了.

在这类非固定合成词中出现的“夏花”概念,应该说还不是一个成熟的词语“夏花”,但是它内在的多义组合产生的文学效果,还是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三、有明显修饰意味的“夏花”意象词条

在为数不多的“夏花”词条中,令人惊喜的是在一些诗句中,我们看到作者有意识地对“夏花”进行修饰.如元代《闲居丛稿卷六》中蒲道源的《德衡弟馈石榴三枚》中“遗我盘中硕果三,累累多子出包含.光摇镜面丹砂碎,冷结金茎瑞露甘.一本同胞吾有感,远条盈菊彼无堪.夏花岁岁开时节,莫忘重拈助笑谈”句,“夏花岁岁开时节”,夏天是一个多花的季节,用“夏花”作为时节讲是很有特点的,“夏花时节”有特定的文学意味.蒲道源用“岁岁开”来修饰“夏花时节”,从一个时间广度上延展了这个时节特征,给这个特定的美丽时节以余味.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修饰“夏花”的色彩,使用到的形容词是“明”这个字.如韦应物《种药》有:“阴颖夕房敛,阳条夏花明.”又如宋代朱熹的《萱草》有:“春条拥深翠,夏花明夕阴.”“明”,作为色彩解释,《词源》解释为“光明,明亮,与‘暗’相对”.《中华大字典》还有一条解释,“有光耀也”,并引用《考工记》“举之而丰则明”.可见,“明”除了明亮义外,还有鲜明的、明亮的、色彩动人的、色彩耀眼之意.韦应物专门有一首五律名字叫《夏花明》,对明亮鲜耀的夏花进行了具体描述:“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本诗从夏天浓密的树枝绿叶,鲜亮的红花写起,开篇就写出了绿树中点缀满枝红花的特点,色彩对比鲜明.颔联紧接着又写天气特点,夏日正午,太阳炎炎,灼灼如火.在这明亮如火的季节中,花朵随风翻转起舞,倒影在水中,又形成另外一个美丽明晃的倩影.这高亮度的、晃动的景象,使得作者最后收回远眺的目光,转看屋内字迹的时候,不觉感到眩晕不适,荧煌光亮满眼.“明”不单单是色彩的明亮,它是高强度的鲜丽,明晃,如火,如日,灼灼耀眼,绚烂不已.韦苏州的这首《夏花明》可以说是绚烂夏花的很好注解.

以上,我们只是单单从“夏花”作为一个词语的角度对其意象进行研究.实际上,意象的原型应该来源于生活,也只能来源于生活,作者有了对生活的强烈感受,才能发掘出意象的审美价值.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夏花”一词在古怎么发表展的大致轨迹.“夏花”一词解经用之,吟诗可见.关于“夏花”意象,借助韦应物等人的诗歌,其明丽绚烂的特点被表现得很准确.“夏花”,完美而又盛大地绽放了自己的希望;“夏花”,意喻不要压抑自我的情感,意味着人生要尽兴而为.生如“夏花”之绚烂,是用诗来阐述生命,也是将生命化作了一首优美的诗,能这样理解生命无疑是一种大勇气、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