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栽花花会发

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930 浏览:29428

摘 要 :高效课堂是一种师生同时参与、双方都能得到锻炼、相互都有收获的良性课堂模式.而要达到课堂的高效,制定清晰恰切的教学目标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最最关键的一环,因此,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应该在这方面用心思,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实现课堂的轻松无重负,少时高效率.

关 键 词 :高效课堂 教学目标 清晰恰切 用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188-01

高效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讨,共同成长的园地,在这里实践着古老的“教学相长”理论:学生在快乐,有趣,热烈的课堂氛围中进步着,老师也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中充实着自己,师生其乐融融;每一位学生都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每一位教师扮演创设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使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要达到这种效果,教师除了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外,还必须在教学设计中花功夫、动心思.要做到善于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课堂的互动及生成,明确“三维”目标,做到教得生动,学得主动,轻松活泼没负担,省心省力高效率!

高效课堂中老师扮演什么角色呢?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①这种观点明确向我们指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即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课前,教师是策划者和学习小组的建设者.课中,教师是组织者、控制者、点拨者、和激励者.课后,教师要做反思者,这样做有利于促进教师向专业化发展.亦即所谓的“十年反思成名师”.一堂课,如果老师讲的很少,完全把舞台让给学生,老师才真正做到了由课堂的“主导者”变成了“引导者”.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最关键的任务是社么呢?那就是——制定合适的方便落实的教学目标.在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知识需求,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兴趣爱好.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他的《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有一个很明确的观点,即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第一个办法或第一位工作,就是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或任务.因此,我们要用心经营我们的教学目标,让课堂更高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1.清晰与恰切齐飞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也是教师教学最后要落实的结果.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灵魂,对教学的全过程起支配作用,并且对教与学的方向起规定作用.制定的教学目标太高,课堂实现不了,等于白做;目标过低,学生感到意犹未尽,不能充分发挥自我才能.传统教学目标在表述上存在不确切性.比如,上海市某中学对展出的30份优秀教案进行统计,陈述目标的常用词语是“掌握”、“了解”、“培养”、“理解”等.其中,“掌握”一词在30份教案中出现了21次,“了解”一词出现了14次,“培养”一词出现9次,“理解”一词出现7次.②因此,高效课堂中,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前,就必须弄清楚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获得什么,即目标一定要清晰.同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应集具体、恰当、可测于一体,要层次分明,系统而全面.便于分类施教,便于评价.


本文来自:{$getarticleurl}

2.精讲共精练一体

“精讲精练”,是一种提高课堂效果减轻学生课务负担的有效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呈现知识和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精讲”,不是不讲,而是要求教师能对基础知识用少而精的语言,抓住核心问题,揭示其内在规律和联系,用形象的语言描摹其本质特征.以讲促思,以讲解惑,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等.在教授苏教版必修一《我的五样》时,笔者没有按照传统的讲解其中语句,让学生体味作者割舍时的心情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精讲精练法,借助课后练习题中的表格,让他们按照作者的步骤,实际操作.学生刚一开始嘻嘻哈哈,在让他们划去生命中第三个最重要的东西时,好多同学严肃起来,并且认真思考,小心取舍.在决定只留一个时,有一个学生趴在课桌上哭了.她说:“我已经做出选择了,但我还是很伤心,取舍太难啦!”这次实践达到了两个目标,第一,学生认清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学会了珍惜.第二,他们选择出了生命中的重中之重,学会了理智取舍.这次“动手做”取得的效果要比老师苦口婆心的讲上半天“珍惜”、“取舍”来的好得多.当然,这其中绝不能缺少老师恰到好处的提醒、点评,总结.

3.激励并唤醒共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③中学课堂教学要做到有效、高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具有激励性,能够唤醒每个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努力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引导他们学会反思性学习,能够自觉评价学习的效果.只有这样的设计方能取得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益.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的上片时,给出了这样的学习目标:找出上片的写景特征,并总结规律.笔者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片内容,找出写景特征,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先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接着描摹景物特征,最后在此基础上抒发情感或心理感受.这是一般借景抒情诗固有的写作顺序.并让他们结合自身实经验加深理解和记忆.因此,当学习《赤壁赋》第一小节的时候,学生能很快发现其中的相似处.这时,教师再顺势推广到一般的写景抒情诗中.掌握到这个程度,再去探寻景物特征,体悟作者情感那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笔者不要求他们都能做到举一反三,但做到最起码的“举一反一”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此规律在以后的古诗词鉴赏中也用处多多.这同时也验证了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观点——“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④

注释:

①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版,第135页.

②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9页.

③张焕廷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第387页.

④(英)斯宾塞著,胡毅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