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探究性学习探微

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610 浏览:153938

摘 要:幼儿探究性学习逐渐成为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为更好地指导幼儿的探究性学习,应明确以下主要问题:幼儿的探究性学习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进行的;幼儿的探究性学习是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幼儿的探究性学习依赖于教师的积极指导.

关 键 词:探究性学习探究环境自主建构教师指导

2011年颁布《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激发幼儿探究、引导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体验探究乐趣”,这要求幼儿教育应改变原有单一的授受式的教学方式,让幼儿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体,现在幼儿园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渐成为幼儿的学习主要方式,相关的研究和文献也层出不穷,综观以往的研究,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一个再认识,以更好地指导幼儿探究性学习.

关于幼儿的探究性学习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界定,梳理相关概念,笔者将幼儿的探究性学习界定为:探究性学习是幼儿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根据教师所提供的环境和材料,主动地发现问题,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多渠道探究,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与感受的主动探索周围世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笔者认为幼儿的探究性学习应明确以下主要问题:

一、幼儿探究性学习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进行的

探究性学习的最关键第一步是提出问题,而问题的提出,即发现问题是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因此教师要为幼儿营造探究性学习的环境.这里的环境既包括探究的物质环境,也包括探究的心理环境.

1.幼儿探究性学习是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幼儿的探究性学习是幼儿在与教师所提供的物质环境,与活动材料、玩具及活动空间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因此,要求探究的物质环境应为幼儿的探究怎么写作,真正走入幼儿的生活,使环境成为幼儿探究性学习的内容,突显环境的隐性价值,使幼儿与环境能形成真正的互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探究潜能.要营造这样的物质环境应做到:其一,应根据探究活动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满足幼儿探究的需要;其二,应创设富有变化的环境,激发幼儿的探究,通过环境的支持和帮助引领幼儿探究活动步步走向深入,寻求正确的答案;其三,为了满足不同个体幼儿的发展需要,也可设置不同的活动区,创设多样化、动态化的环境,为幼儿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和舞台;其四,为幼儿提供展示探究成果的环境,通过环境中呈现出的探究成果,对幼儿进行暗示性鼓励,使幼儿在成功体验中建立自信,激发进一步探究的积极性.

2.幼儿探究性学习是与心理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幼儿的探究性学习是在与教师、同伴形成的心理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的.良好的心理环境,能够形成一种积极、和谐的的探究氛围,能够使幼儿在其中体验到轻松、愉悦,体验到充分的尊重、公平合理对待、积极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自由感,进而才有可能在探究学习活动中迸发出更多的探究能量,表现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幼儿的探究.良好的心理氛围有利于幼儿表达自己意愿、树立自信,便于幼儿与同伴之间的沟通,同时也是尊重幼儿个别差异的.因此教师应为幼儿营造良好心理环境,这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其一,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教师要尊重幼儿,平等对待每一位幼儿,在探究过程中幼儿需要帮助时提供必要的帮助,使幼儿获得教师的心理支持.尊重幼儿还要求教师理解、接纳幼儿“错误”的想法和做法,因为幼儿身心发展的不成熟,犯错是他们必经的阶段,而不断地尝试错误正是他们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把幼儿看做发展中的人,鼓励幼儿创新,激发幼儿的自信心,应避免使用非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反话、甚至挖苦讽刺等),引起幼儿的失败感和无助感,伤害幼儿的自尊心,使幼儿产生自卑感而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其二,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建立幼儿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容易使幼儿彼此间的态度和兴趣达成一致、共同参与到探究中,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分享活动材料和玩具,还能产生遵守纪律和活动规则的意识.幼儿之间的关系越和谐、沟通得越好,他们就越乐于沟通,形成良性循环,并有意地提高交往技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交流、理解,为进一步的合作探究创造条件.其三,尊重个别差异,激发每个幼儿的探究潜能.

《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应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挥潜能,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美国幼教协会指出,“每一个儿童都是具有自己的人格、学习方式和家庭背景以及个人成长类型和进度的独特个体,要尊重每一个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权利,要关注每个幼儿的发展并给予他充分的发展空间”.教师要尊重幼儿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差异,尽量不使用横向比较,应根据不同幼儿发展的智力强项,挖掘每个幼儿探究的不同潜能,并根据幼儿的现有水平,采取适当的方法,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水平上获得更大发展.

二、幼儿探究性学习是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

美国著名的建构主义者冯.格拉塞斯菲尔德提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人的知识是个人认知建构或发明的过程”.也就是在建构主义看来“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直接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主动获得的.”作为幼儿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而这种建构表现出如下特点:

1.幼儿探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

心理学的研究早就表明,幼儿天生具有探究的本能和兴趣.“本能与兴趣是极其自我的心理因素,主体对其支配的程度取决于主体自身.在新异的事物或问题出现之后,主体本能的探究发挥作用,探究也就开始了.如果该新异刺激对主体来说,又是其兴趣所在,则探究的则会更为强烈.所以,探究什么,对幼儿来说,自主性的表现尤为突出,幼儿探究的价值取向是非常自我的.”“他们可能会有自己的处理问题的策略,并不像成人那样受许多规范、模式的影响和制约;他们可能更喜欢探究过程的有趣,而没有探究结果的刻意追求.完全不同于成人的探究活动,使幼儿拥有更强的探究.”教师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情感,而不是由教师将现成的知识,采用传授方式灌输给幼儿.探究的自主性,还要求充分展现幼儿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发挥幼儿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不是完全按照教师规定的程序活动.2.幼儿探究性学习不只是“操作”,而是既要动手,更要动脑

皮亚杰认为,幼儿阶段是属于思维的前运算阶段,儿童依靠动作表象和直观事物来学习,动作是儿童智力的大厦.也就是说,儿童依靠自己的动作,“通过多种途径与外界产生联系,用自己的感官感受世界,获得对世界的认识,产生对世界的情感”.显然儿童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动作操作来进行的,儿童的探究学习也需要操作,但探究不完全等同于操作,这里更重要的是动脑思考的活动,往大里说就是儿童进行的“适宜的相互作用”.“当相互作用可控时,我们称为操作;当相互作用的对象为不可控的物体或物体群时,我们称为观察、欣赏;当相互作用的对象为人时,我们称为交往;当相互作用对象是规则、规范时,我们称为体验;当相互作用对象是已有的人时和经验时,我们称为反思;操作、交往、体验、观察、反思等等”,所以,探究中幼儿是通过观察,在操作材料、与教师同伴交往互动中,体验情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3.探究中除建构知识外,还涉及幼儿情感、能力、品格的建构

通过探究性学习,儿童可以获得初浅的知识,但这不是探究学习的全部,对于幼儿来说,有时情感、态度比知识更重要,因此,探究学习中建构的不只是知识,而是“幼儿整个的人格,整个的智慧”.具体地说,在探究活动中,我们应该关注幼儿的兴趣和探究的投入程度,关注幼儿在与其他人和事发生相互作用时的情绪状态,关注儿童在面临困难时,是否通过努力解决了问题.因此,探究中除了关注幼儿的知识建构以外,还应关注幼儿情感态度、创新能力、克服困难等品格,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

三、幼儿探究性学习依赖教师的积极引导

幼儿探究性学习中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并不是无视教师作用,教师在探究中仍然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的作用不是表现在给幼儿传递了多少知识,对幼儿的影响有多大,说了多少话、做了多少事,不是机械地说和努力地示范或指导,而是要在创造条件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而这离不开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要求教师“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的变化,关注幼儿现实的身心发展水平,创造适宜的课程实施环境,给予幼儿必要的支持、鼓励和帮助”.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当幼儿因为某种原因而放弃活动、或者幼儿遇到困难、或者停留于表明难以深入进行时,就需要教师提供帮助,支持幼儿将探究继续下去.这当中必定要求教师要发挥自身主动性、积极性,真正扮演好幼儿探究性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促进幼儿的探究不断向前发展,促进幼儿的发展.但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必须注意把握好介入的时机,不要因为教师的介入而打断幼儿专心致志的工作.怎样把握好介入的时机,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当发现幼儿对探究失去兴趣,已不能专心工作时,教师可以介入.教师的介入可以采用言语方式,询问幼儿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还要进行哪些工作,对幼儿已经取得的成果给予肯定,并帮助幼儿厘清思路,知道下一步应该干什么;教师也可以采用行为介入的方式,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和幼儿共同探究.当幼儿确实不愿再进行原来的活动,教师应尊重幼儿,让其选择其他的活动,或参与到其他幼儿的探究活动中去.

其二,当幼儿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教师需要介入.当教师发现幼儿有困难时,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或言语点拨的方式帮助困惑中的幼儿,也可以通过指导幼儿操作的方式或示范操作的方式来帮助幼儿,但要注意这里的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而不是儿童行为的替代者,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又回到“传授者”的角色上去,而只能是幼儿活动的一个“支持者”,即教师可以通过通过工具和思路来帮助幼儿,让儿童自己决定下一步的工作.


其三,当幼儿的探究停留在表面,难以进行深入探究时,教师要及时介入.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有指导性的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以使探究深入下去;教师也可以通过提供新材料,让幼儿在新旧材料的冲突中生成矛盾或问题,引导幼儿探究;教师还可以通过改变原有材料的操作方式来引发一个新问题.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教师不能剥夺儿童探究的权利,替代或包办幼儿的探究,不能让幼儿依赖教师的指导,这样就会让幼儿失去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亲身体验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快乐.终将会阻碍幼儿的求知欲和探究感,也会影响幼儿的发展.

综上所述,幼儿的探究性学习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自主建构知识、能力和体验情感的过程,这个过程要以幼儿原有的发展水平为基础,同时教师适时、恰当的指导也是幼儿探究不断深入不可缺少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