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068 浏览:12904

摘 要:本文通过比较中国和西方在称呼、见面、宴客这几方面礼仪上的不同来分析中外文化的差异.意在让读者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有所了解,同时建议现代人应对异国文化持有客观、尊重的态度.

关 键 词:礼仪中国西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135

礼仪,顾名思义,就是礼貌礼节和仪表仪态.纵横人类的长远发展史,礼仪是人类社会长期正常生活而约定俗成的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它包括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对个人来说,外在的礼仪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和交际能力.对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每个国家由于地理、历史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文化发展,从而形成不同的礼仪风俗.中西方的礼仪差异有很多,不单是因为个体的差异,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文化的不同所致.


首先从称呼方式来说,同一个词,在中国比在西方有更多重意思.例如:先生.在西方,仅仅是笼统地表示对男性的称呼.而在中国,最古老的解释便是私塾里面教书先生的尊称.这个称谓至今仍有人使用.另外,在对爸妈的称呼上,我们会发现在很多中国婚礼的请柬上都会用“令尊”来称呼,是一种敬辞.而且孩子对爸妈也不敢直呼其名,但西方人却不一样,直呼其名显得更加亲切.我们都知道西方追求的是自由平等,从小便如此教育下一代.所以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中,人们的交往方式都比较“free”,父母和孩子就像最亲密的朋友一样,不但可以直呼姓名,甚至是谈论各种在中国家庭中不可能出现的禁题也是可以接受的.而中国的几千年文化史,都是体现出一种等级的观念,束缚着我们.对父母要以尊敬的态度,直呼其名、讨论不该讨论的问题,就是大逆不道,随后便被冠之不孝之罪.虽然新时代的中国也在力求平等,但中国人在潜意识中忍让保持一种谦卑的心理.

其次,在见面交往礼仪方面,中西方便呈现了明显的差异.如日常碰面打招呼的时候,在中国,人们通常都会礼貌性地问一句“吃饭了吗?”、“去哪里?”等等.但是同样的情况发生在西方,对西方人来说,这些问题都让人感到不愉快.所以在西方,人们的日常打招呼方式只是一声简单的“Hello”,或是普通的“howareyou?”另外,对于初次见面的朋友,中国人通常都会客气地点点头,或是握握手,更传统一点的是行拱手礼,或是微微欠身.但在西方,特别是在欧美国家,见面拥抱、面贴面或是亲吻才是普遍的见面礼.中国人的思想从古至今都偏向保守,“男女授受不亲”这句话从小就开始在脑海里根深蒂固,所以中国人的交往方式都会比较内敛.微微笑、点点头、握握手,又或是微微欠身,这些便是大众最普遍的问好方式.而西方人则是崇尚一种热情的生活方式,遇人都要来个大大的拥抱才足以表达自己的友好,而且在他们的眼中,欠身似乎显得有点自卑.[1]在中国人的世界观里,西方人的打招呼方式过于亲密,不宜在公众场合如此,所以他们会更倾向于和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俗话说:“距离产生美”.所以他们觉得,问对方一些私人问题,如“去哪里?”、“吃饭没?”等,都是一种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小的谈话方式,能够增加彼此的亲切感.但是西方人却不以为然,他们把这些问题理解成为一种“盘问”,觉得对方像是在打探自己的隐私,是一种不礼貌的交谈方式.在建议劝告方面,中国和西方也有一些区别.中国人在进谏时,往往都会比较直接,“要怎样怎样”,“别怎样怎样”,带有一些像是命令的口气的词语.西方人在提劝告或是建议的时候,都会用一句铺垫“IfIwereyou,Iwould....”之类的比较委婉的措辞.而且关系越是亲密,说话越是委婉.

最后在宴客方面,无论是中西方,酒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饮品.尤其是在中国,谈朋友,谈生意更是要喝酒.中国人喜欢喝白酒,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酿酒工艺和人们赋予酒的美好寓意,使得中国成为了一个酒文化大国.[2]在西方,人们比较喜欢啤酒、葡萄酒和各式各样的洋酒,而且喝酒的量度一般都会随女主人的动作而进行,一切皆适量而为.除了宴客的喝酒礼仪外,餐桌上的食物安排也有一定的讲究.去西方的朋友家做客,呈现在我们饭桌前的无非就是牛排、猪排、面包之类的东西.在西方人的眼中,吃饭是为了充饥,所以他们都会倾向于用大块的肉来填补胃的空虚.当然也会有用生菜水果加酱而成的沙拉作为补充维生素的食物.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宴客的食物追求的是色香味俱全,还有就是饮食营养的均衡搭配.而且选择种类繁多,粥粉饭面都有.不像西方的食品那么千篇一律.中西饮食的差异,这归根到底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中国人注重菜的色香味俱全,注重它的营养和卫生问题,即使是一天繁忙的工作之后,也不嫌麻烦做精致的饭菜.而西方人,采取的则是理性的生活方式,与其花费功夫做饭菜,不如来个汉堡方便实惠.西方人做事情没有过多的死原则,很多时候都是一种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态度去对待,比较有弹性.而中国人却觉得,民以食为天,不可以将就着过生活,而且吃得好,才有革命的本钱.在饮酒方面,中国人认为酒量是衡量朋友感情的标准,也是辨别生意胜败的标准.而且在酒桌上,“随量”一词甚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干!”、“感情深,一口闷!”.这也给不少和中国人喝酒的老外无形中增加了不少压力.因为外国人没有这种潜规则,酒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调节活跃气氛的工具,最重要的是他们不提倡劝酒,喝酒的多少取决于个人,而不是其他无形中的因素.[3]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我们将会接触到更多不同的礼仪,体验更多不同的文化.从文化本身来说并没有优劣之分,它是社会发展,历史沉淀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一种长期现象.现代人应在这个沟通交往广泛而深入发展的时代,尽量去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采取适当的礼仪做法,使我们的文化无国界,使我们的交流更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