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典诗词点亮你的文章

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074 浏览:106538

[摘 要]源远流长的古典诗词,就是最生动的写作素材,运用它会使文章意蕴丰厚,诗性十足.本文通过笔者的探索,意图指导学生如何将古典诗词与写作和谐统一,使作文锦上添花,韵味无穷.

[关 键 词]阅读、积累迁移运用感悟升华心灵对话

“人本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作为花季年华的学生,更应是生机勃发,细腻感性,瓣花滴水都能触发无尽的遐想,但是学生一提到作文,血肉丰满的个性就模糊了,写出的尽是平淡的文字,读之味如嚼蜡;素材枯竭,缺少新鲜感.究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生活素材,语言材料的深厚积累.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平时的学习思考,发现其实源远流长,隽永精妙的古典诗词就是那一泓最生动的写作之源泉.

因为古典诗词的精髓关涉性灵,人格与精致,渗透着顽强的生命力与穿透力.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古典诗词,从中汲取智慧的结晶,思想的火花,将会使文章锦上添花,妙手天成.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有过一些探索,一点尝试,愿见教于大方之家.

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流,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综观中国历代教育理论,无不重视语言积累.《中庸》里的著名论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其中“博学之”可以视为积累.再从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语文能力的形成不能不靠课外的实践与学习.

要积累语文材料,一靠多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而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特别加强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积累.例如,熟读《唐诗三百首》,广泛涉猎宋词,体会或婉约或豪迈的风格.指导学生按不同角度去背诵、搜集.如古人吟咏人生哲理的诗文,或关于“乡愁”之诗词,或关于对月抒怀之诗词;或以风格不同为分类收集,或绮丽奢侈,或清新婉约,或豪放不羁,积累内容包罗万象,还涉及到文学评论等.例如在设置的“走近易安”栏目中,学生阅读积累了李清照各种风格的词作,例如前期清新柔美,明丽宜人的《如梦令》、《醉花阴》,后期饱经人世沧桑,心如止水的作品《声声慢》、《武陵春》、《漱玉词》.在词人或娇羞妩媚或缠绵悱恻,或凄惨哀怨的字里行间,学生不仅读懂了文字,还能深刻地走入词人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情感震撼.二靠多记,鼓励学生摘录精彩的片断、生动的语言、感人的场景、发人深省的故事及闪耀着个性光彩的独特感受,使其不断地“厚积”.三靠多用,把好词句用于口头表达,使“消极语言”化为“积极语言”.学生通过“读、记、用”为“薄发”储存了丰富的材料.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良好的悟性,学生自然会“腹有诗书气自华”,懂得欣赏东坡的“明月”,易安的“黄花”,读懂陶渊明的“淡菊”.才会做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在作文中诗意栖居.

二、学以致用,增强文采

古典诗词是千年的佳酿,品之令人陶醉;是天籁之响,闻之令人豁然开朗;是禁得起岁月考验的永远时尚的长卷,览之能启迪人们的无限才情.它言简意赅,但字字珠玑,运用它可使文章化平淡为波澜,转出一份惊喜.因而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助他们的智慧火花来点亮你的文章.并注意以下几个原则:⑴瞄准内容联系点,借他人之口抒发自我情怀.所谓“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⑵寻找情感上的共振点.只有你与诗人的情感找到了契合点,才会“心有灵犀一点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在这样潜移默化地指导下,学生写作时就能够信手拈来,文如泉涌.一位学生写道“在海边看落日,望着那金黄的夕阳无限留恋地与大海吻别.我不禁感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在花丛边赏花,看看渐渐凋零的花瓣,不禁想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如此巧妙地化用古诗词,使意境突出,感情表达更为真挚,凸显了浓郁的语文味.


再看一位学生的习作:已是傍晚,在街的路口,阳光依然铺洒下来,与我相依而伴.心,也便渐渐的弥漫开了伤痕.不禁轻叹起“过尽千车皆不是,斜晖脉脉人忧忧”的感慨.

轻地一改结尾,使全诗文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自然流畅,可谓“文章本无成,妙手偶得之”.“源头活水思涓涓,”古诗词的巧妙运用,使文章焕发出的是另一种风格,古朴典雅,意蕴十足.你可以把古诗词放在开头,利用它的立意解明,来引导全文——群龙有首.

再次,你可以把古诗词放在文中,利用它的丰富凝炼,来修饰语句——如虎添翼.最后,你可以用古诗词结束全文,用它富有哲理性,来加以总结——画龙点睛.

三、感悟升华,心灵对话

“情郁于中,必泄之于外”学生在深度解读了诗歌的内涵,体味了诗歌的形象后就会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振,往往就可超越时空,与某一形象或诗人进行心灵对话.例如一位学生在阅读了李白的诗作后,找到了灵魂的知己,写下了令人悄焉动容的美文:

你爱月,唐朝的月亮是从你的诗中开起的.升起就不曾落下,光轮一起照亮了二十世纪的天空.你常把皎洁的月光兑在酒中喝,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去写豪放的诗.后人读你的诗,也难免一醉.终于为月亮殉情了,这墓,是你捞起的江中之月半轮吗?你将衣冠留在这里,你的一身傲骨呢?活着,你站立的身躯不曾做权贵的龙头拐杖;死了,你也将傲骨赠予诗.

全文既有诗歌的跳脱与形象,又有散文的自如与洒脱,借用具体的意象,描绘李白豁达的胸襟,抒写自己的敬仰与饮佩.于是他读出了李白醉里的乾坤.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感悟汉语之美,感受正确而自如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快乐,建立与母语的血肉联系,将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扎在心灵的深处”,积淀文化底蕴,从而构筑自己的心灵家园.而古典诗词作为最精粹的语言,无疑能给我们带来更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那份洋溢着岁月积淀的醇香,积久而愈芬芳,运用之让我们的作文更加酣畅淋漓,古朴典雅,尽显文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