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46 浏览:19185

摘 要:校史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传承、凝聚作用.校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主要有建立校史馆,推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促进文化认同,推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构建学校精神,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关 键 词:校史校园文化思考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校园文化由来已久,主要是指学校师生员工在特定价值观念基础上进行物质与精神创造的结果及其过程.[1]而校史作为一个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记录了学校全部发展历程,主要包括学校的历史沿革、文化传统、办学特色、教师和学生事迹、校风校训等.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在于它能够改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精神生活,形成催人奋进的精神环境.而校史恰恰能为这种环境和氛围的营造贡献有形的实体,使校园文化建设变得更有高度和内涵,因此,校史的研究和完善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校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每个学校都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每个校园都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传承与凝聚的作用.

1.传承作用

底蕴深厚的校园文化离不开大学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实践证明,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会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和活动载体,内化为师生一种坚强的内在精神力量,同时,校园文化也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和表现形式.开展校史研究能够传承和发展高校优良传统、培养师生高尚情操和品格、发扬高校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2]另外,通过对校史的挖掘和整理,可以为学校领导、广大师生员工等提供学校历史沿革和现状的真实面貌,为学校的发展定位、战略规划、管理改革、学科建设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供可靠的历史依据,传承办学过程中的教育理念与精神文化,发扬优良校风、学风和优势特色,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爱校、荣校意识,逐渐形成了丰富而厚重的历史底蕴.

2.凝聚作用

校史也具有增强师生员工凝聚力的重要作用.要想在广大师生员工中形成为了学校的快速、和谐发展而努力奋斗强大凝聚力,则必须具备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一个足以凝聚人心的精神内核.通过对学校发展的光辉历程、优秀人物的事迹的挖掘,升华群体的思想境界,是将校史中的精神树立为共同理想的必要条件.将大学精神中的高尚品格作为学校群体凝聚力的精神内核,既可以统一思想促进学校的发展,又可以避免群体的精神凝聚力向僵化的方向发展.

二、校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推进作用.

1.建设校史馆,推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质形态,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主要表现形式为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总体结构和布局、校园绿化和美化、教学仪器、图书、实验设备、办公设备和后勤保障设施、具有教育含义的教育和教学场所以及校园环境卫生等.笔者认为,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应当将校史馆建设作为重要的项目,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建设.一般来讲,校史馆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一是记载学校历史、展示办学成就、彰显办学特色;二是开展大学生和青年教职工知校、爱校、荣校教育;三是作为对外合作交流的平台;四是构筑全体师生员工的精神家园;五是创建学校文化品牌.[3]

校史馆的建设,一是应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现代化的展示.采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模式建设校史馆;二是建设网上校史馆,扩大学校影响力.采用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构建校史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将校史资源数字化.

2.促进文化认同,推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是指校园主体进行文化活动时形成的各种行为准则.对于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而言,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实现制度认同.而文化认同作为考察制度认同的关键,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文化认同主要是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的归属感及内心的承诺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属性的社会心理过程.促成文化认同,首先必须让师生员工获得“集体记忆”.在此基础上,师生员工方能深刻体验、理解学校文化,自觉保护、实践学校文化,将学校文化作为自身的坚定信念,进而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4]

3.构建学校精神,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学校精神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理念、价值体系、群体心理特征及精神价值传统.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主导和核心,根本决定校园文化系统的取向和性质,是“打上学校个性烙印的特色所在、以潜移默化方式长期发挥着复制与创造的功能”.[5]


由此可见,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注重开发校史资源,在此基础上凝练学校精神,抓住校园精神文化的根本与核心,进而以学校精神为中心点主导辐射整个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以校园精神为动力源整体推动整个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