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曲康***临床药理学进展

更新时间:2024-04-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871 浏览:130008

摘 要:伊曲康唑是一种广谱、高效的抗真菌药物,其有良好抗真菌活性及自身独特的药代动力学,在临床治疗中多有应用.本文针对伊曲康唑的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及临床应用等做出了总结分析,希望对相关医务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或建议.

关 键 词:伊曲康唑;临床药理学;研究进展

伊曲康唑(itraconazole)属类抗真菌药,研发公司为美国强生公司,分子式为C35H38Cl2N8O4,无法溶于水,药物按照1:1:1:1四种异构体组成的消旋体混合物[1].在目前的伊曲康唑用药类型来看,有胶囊剂、注射液和口服液三类,其作用机制和酮康唑类相仿,都是通过对真菌细胞膜中的麦角甾醇合成进行干扰,从而起到抗真菌效果,对曲霉菌、组织胞浆菌、念珠菌、皮肤癣菌等有很好的疗效作用,且具有低毒性,在临床治疗上广有应用.


1抗菌活性

相关体外试验报道[2],将氟康唑作为对照组,研究伊曲康唑对酵母菌、曲霉菌体外抗菌活性,经研究表明,伊曲康唑对黄曲霉、烟曲霉的最低抑菌浓度低于对照药物,伊曲康唑对热带念珠菌、白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与氟康唑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伊曲康唑的体外抗菌活性中,其对黄曲霉、烟曲霉、热带念珠菌、白念珠菌都有很好抗菌作用.就近年研究来看[3],伊曲康唑对大部分念珠菌属、曲霉菌属有很强的抗菌作用,且对荧膜组织胞浆菌、新型隐球菌等真菌有广泛抗菌活性,而在新型隐球菌的作用方面上,虽有较好的抗菌作用,但对中枢神经系统穿透较差,故在临床使用上,不将伊曲康唑用于治疗新型隐球菌引发的脑膜炎.其次,氟康唑耐药的滑念珠菌、白色念珠菌及热带念珠菌等,伊曲康唑显示有较高敏感性,对白色念珠菌的抗菌效果较好,MIC范围达到<(0.01~8)mg/L.

2药代动力学

在咪唑类药物中,伊曲康唑的半衰期较长、分布容积较高,拥有稳定组织浓度.据大量人体药代动力学报道证实[4],以单剂量服用伊曲康唑胶囊,其口服后吸收迅速,4h左右达血浆药物峰值,绝对生物利用度较高,可达55%,若患者进餐后服用,可以提高吸收速度;而单剂量使用伊曲康唑口服液,其绝对生物利用度将比胶囊要高出32%左右,以空腹服用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更高.采用伊曲康唑口服液治疗[5],药物进入患者肠道后,其肠道β环糊精可以转化成葡萄糖,利于人体吸收;以伊曲康唑静脉给药来看,静脉给药后可迅速达到血浆药物峰浓度,若3d连续给药,可以将伊曲康唑血药浓度保持在稳定状态.其次,从伊曲康唑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来看,其一般为99.8%,主要和白蛋白相结合,伊曲康唑羟基代谢物蛋白结合率可以达到99.6%;因伊曲康唑亲脂性较高,其药物浓度在人体多数体液中浓度不高,在人体多数组织内药物浓度较高,如肾、肝、肺、胃和肌肉等,特别是女性、人体皮肤、肺等组织内,其药物浓度较高.此外,从代谢方面来看[6],伊曲康唑大多于人体肝脏代谢,生成代谢产物为羟基伊曲康唑,此代谢产物的血浆浓度高出原药物1倍左右,同样具有抗真菌活性,且与原药物抗菌活性差异不大.从伊曲康唑的终末半衰期来看,其大致为22h左右,静脉给药后,会经过人体β-环糊精通过肾脏迅速排泄,故在治疗中对于肾功能损害患者,应勿采用静脉给药.

3伊曲康唑临床应用

伊曲康唑多用于深部系统真菌感染、浅表真菌感染、预防真菌感染等临床治疗中.①浅表真菌感染,此类疾病在临床很常见,多发生于、食道及口咽,特别是针对免疫抑制缺陷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浅表真菌感染;在浅表真菌感染治疗中,可给予剂量为200mgd-1,持续3d治疗后效果较好,1w后真菌性评估结果方面较优;②深部系统真菌感染,在此类疾病的治疗中,应用伊曲康唑治疗多有报道,伊曲康唑对于孢子菌病、念珠菌病、曲霉病等给予口服治疗,通常可以收取到满意临床效果,但是对于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扩散至深部器官的患者治疗,其效果不佳,较佳的临床治疗报道为Caillot等人[7],采用了伊曲康唑IV给药,再行口服胶囊用药,收获到48%的治疗有效率,患者的耐受性普遍较好,但其他报道结果显示治疗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播散至深部器官的临床效果并不佳;③预防真菌感染,在预防真菌感染方面,因血液系统恶心肿瘤并发中性粒细胞变少患者患真菌感染的几率较高,对于此类患者的有效诊治不易,治疗方案多以预防为主,以安慰剂为对照,采取伊曲康唑口服液预防念珠菌感染的多中心、随机、双盲试验中,伊曲康唑组的用药后念珠菌感染率达到23.3%,对照组达到34.7%,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伊曲康唑对预防真菌感染具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针对念珠菌属感染的预防有较佳效果,可从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病死率;其次,HIV感染、器官移植等患者发生真菌感染后,其死亡率较高,且死亡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应用伊曲康唑可从一定程度上预防真菌感染,提高患者成活率,

4结语

综上所述,伊曲康唑具有抗菌谱广及活性强的特点,此药物不同剂型拥有不同吸收速度、血浆药物浓度及绝对生物利用度.但在临床用药中仍需注重血药浓度监测,根据监测及时对药物剂量调整,保证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