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长江的发言

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773 浏览:43149

新闻局副局长刘汉俊为《长江忧患的母亲河――良知记者桂慧樵守护长江纪实》(杨豪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作序.序中说:

桂慧樵是我的老师.我第一个大学毕业后分在长航武汉至上海的长江22013轮上工作了整整三年,那时几乎天天从《长江航运报》和《中国河运报》上读到桂慧樵写的文章.后来我被调到《长江航运报》当编辑记者,有一天,一位脸色黝黑、身材壮实、不事张扬,背着一个似乎是摄影包的中年人来编辑部送稿子.他出门后,有人告诉我,这就是桂慧樵,还有人加上一句,他从前当过码头工人.我正努力地把他的匆匆背影与文质彬彬的记者形象相叠,但后面一句话,却让我对他肃然起敬.同在一个大院上班,但并不总见面,打过几次,好像他总在外地跑采访.几次见面,都是他不嫌麻烦地解释撰写稿件的过程和背景,总之一句话.他的这篇文章如何如何地重要,有时还给我负责的版面提出建议.他的认真、敬业、勤奋,为我树立了一位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形象标杆.因此,说他是我的老师,丝毫不过分.老师请学生作序,展示了他的胸怀,但我实不敢当,不过倒是乐意谈谈读这部作品的体会.


书稿为报告文学作家杨豪所著,是桂慧樵近年来新闻生涯的大事纪,是他从新闻的角度感悟社会、参与社会、干预社会的一种方式,其新闻性、资料性、纪实性之强,堪称一部长江当代史,是一本长江人不能不存之阅之引之的史著,是一本想了解长江昨天、今天、明天的人不可不捧之圈之点之的导读和辞典.

读了《长江忧患的母亲河――良知记者桂慧樵守护长江纪实》这部报告文学.为桂慧樵深深的长江之情所动.他对长江的情与爱,对长江之劫与觞的痛与恨,都凝聚在那每一次的跋山涉水、每一次的饮风餐浪、每一次的喜怒哀乐之中.对长江水灾戗害的忧伤,对长江过度建桥的忧虑,对长江水污染的忧患,对长江生态的忧思,对港口无序开发的忧愁,对黄金水道中梗阻的忧心,对捕鳗大战、采砂大战的忧愤,对三峡旅游秩序混乱的忧郁等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意识跃然纸上.这部描述了他全部心血情爱的作品,字字泣血,行行如歌,寄托了一个长江之子的不解情结和拳拳之心.

读这部书稿,更为桂慧樵的耿耿良知所动.他像敬重自己的父母一样伺候着长江,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着长江,是长江的守护人.但他对长江之情与爱的表达没有仅仅停留在心忧,而是以笔为戈,以卫士的姿态忠诚地守护着他的长江,风雨不动几十年.他真切地体悟着长江的浪漫与尴尬,执着地代表长江发言.没有半点矫情与作秀.这,正是社会的良心.他的呼吁和警醒得到领导同志的重视,引起主管部门的注意.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也遭到不良者的嫉恨.他就像一尊巨大的感叹号,让人们一次次感到舆论和舆论监督的力量!

读这部专为新闻记者抒写的报告文学,还为桂慧樵的社会实践与新闻实践的高度结合所感.如何开展舆论监督――这是一道难以却很生动、一边困惑却还要一边的命题,新闻界朋友经常感叹舆论监督之重、之难.桂慧樵的舆论监督报道至少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批评,是媒体和记者的天职和权利;忧患来自责任,责任来自关爱;是善意的、建设性的批评,而不是一味不负责任的指责;对事实的现象与本质、微观与宏观、个体与整体、时刻与时段、偶尔与一贯的基本判断,是新闻真实性的深刻内涵;记者作风深入、深入、再深入,是舆论监督导向正确性和新闻真实性的保证.这些是桂慧樵对新闻实务和新闻理论的生动注解,对我们很有教益.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源流,一江乳汁,两岸葱笼,丰富的文化形态和积淀,厚待着她的每一位乳儿.长江也是中国新闻文化丰沛的源泉,有关她的每一条新闻都可能在全国乃至世界引起关注.江水滔滔,英才济济.是长江,养育和成就了桂慧樵.捧读老师的一篇篇作品,我在深感敬佩和大有获益的同时,也自感汗颜.

1994年7月,我离开武汉来到北京,记得当列车驶过武汉长江大桥时,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我真的要离开生我养我的长江了么要离开我勤读苦耕的江城武汉,离开我参加工作第一站、记录着我酸甜苦辣爱恨情仇的长航了么时间证实,这种眷念是无以排解、不可忘却的.后来,我的一本文集特地取名《一个人的河流》,大约有这种情思,其中一篇《望断长江》中有这样一句:喝过长江水的人,心里永远流淌着一条长江.正是这种情结,使我对媒体上来自长江的每一点信息,都十分敏感和新奇,仿佛每一根发须都是一根天线,专门接收来自长江的信号.当“长江”、“武汉”这些词眼不断地出现在各种新闻媒体上时,我注意到许多报道的作者正是桂慧樵,是他的文字不断地刷新我的眼帘,联通着我同长江的感情.这也是我愿意写下以上文字的原因.

感谢桂慧樵.他让我再一次回到我魂牵梦萦的长江.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