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吴会”的重大政治意义

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657 浏览:143239

6月12日,总书记与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备受海峡两岸各界高度关注的“习吴会”.这是新一届集体领导诞生后国共两党领导人举行的首次正式会谈,此次会谈最重要的政治成果是确立了两党对“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以及对“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的共同认知,“振兴中华”成为两岸的共同目标,也同时对两岸关系发展进行了充分阐述与规划,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一次不寻常的历史性会晤

2005年春,国民党前主席连战开启大陆“和平之旅”,在北京举行了60年来国共领导人首次会晤(即“胡连会”),发表了影响深远的“两岸和平发展五点共同愿景”,开启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时代.此后,国共两党领导人先后举行了10多次会晤或会谈,对两岸关系发展均产生了积极影响.但近一年多来,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与吴伯雄在北京两党领导人会晤中提出的有关两岸论述在国民党内部出现了争议,影响了国共之间的互信.

在2012年春举行的“胡吴会”中,吴伯雄提出“台湾人也是中国人”、“两岸国属一中”、两岸“一中两区”等重要论述.然而,吴伯雄在大陆发表的这一重要两岸论述,未能获得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的肯定,反而在党内引起很大争议,国民党随即对外表示“一国两区”太过简化,强调完整的表述是“一个中华民国,两个地区”.吴伯雄与总书记会谈所提出的两岸关系论述,竟然被国民党否认,这引起吴伯雄的强烈不满.或许,吴伯雄的两岸论述没有得到马英九的完全授权或超越了马英九两岸政策底线.

今年初春,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赴大陆访问,在与、会晤之后提出“一个中国、两岸和平、互利融合、振兴中华”十六字,主张及倡导两岸政治对话、建构一种“平衡、对等、有效”的两岸政治架构.然而,这一非常有远见的政治主张,再次被国民党与马英九否认.国民党发言人殷玮在第一时间对外表示,马英九及国民党对两岸关系的立场向来是一致的,就是两岸政策必须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维持台海“不统、不独、不武”现状,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基础上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原则是“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经后政”.随后“总统府”发言人李佳霏也公开表示:马英九对连战此次访问大陆并未托付任何特定任务,包括连战提出的“一个中国、两岸和平、互利融合、振兴中华”等十六字,连战从未向马英九提及.国民党高层对两岸关系的论述与主张,矛盾分歧公开化,尤其是国民党与马英九公开否认荣誉主席吴伯雄、连战在与领导人会谈时提出的两岸论述,严重伤害了双方的政治互信,影响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这次“习吴会”显然与以往有很大不同,是两岸两党事前充分沟通与协商的结果,双方事前均正式对外公布这一消息,特别是马英九公开表示正式授权吴伯雄代表国民党与领导人举行两党领导人会晤,也就确立了这次吴伯雄在会谈中提出的两岸论述,不是吴伯雄个人的政治主张,而是国民党的政治、政策主张,其意义显然不同.特别是在十八大之后及新一届领导集体确立之后,在两岸关系发展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领导人举行这次“习吴会”,对“一个中国框架”形成更为明晰的共同认知,是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战略布署与规划,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可以说,这次“习吴会”是两岸关系发展新形势下的一次不同寻常的历史性会晤.

形成对“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

“一个中国框架”是“一个中国原则”之后大陆对台政策的又一新表述、新概念.核心是坚持“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即“两岸一中”.领导人虽然对“一中框架”已有多次论述,但—直没有获得台湾当局以及中国国民党的积极回应,更没有取得共识.

近年来,两岸关系取得了重大进展与突破,尤其是两岸签署了十八项协议,形成所谓的“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格局.然而,两岸关系发展却一直停留在经济性、事务性问题上,无法“由经转政”,尤其是台湾社会的“台湾主体意识”与“台湾国家化认同”持续高涨,对一个中国的政治认同越来越低.更令人意外的是,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作为党主席又是台湾最高领导人的马英九虽然承认“九二共识”,却更强调“一中各表”,从来不讲一个中国,不讲自己是中国人,只讲“自己是中华民国国籍”.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好形势下存在的最大政治风险.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改变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如何建立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共同认知,成为最迫切的任务.在此形势下,国共两党通过协商,举行这次两党领导人的重要会晤,并最终确立了两党对“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而且成为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总方针.

在会晤时指出,“大陆和台湾虽然尚未统一,但同属一个中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国共两党理应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共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而且强调“增进互信,核心就是要在巩固和维持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就是要国民党必须对两岸共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做出明确回答.于是吴伯雄在会谈时表示,“两岸各自的法律体制都主张一个中国原则,都用一个中国架构定位两岸关系,而非国与国的关系”.同时他还强调,国民党主席马英九最近重申不会推动“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及“”,坚持了中国国民党的一贯路线.吴伯雄的这一两岸关系定位与论述非常重要,有四个要点:一是对大陆倡导维持一个中国框架有了明确回应,首次使用或接受了“一个中国原则”与“一个中国框架”概念,而且强调是依据两岸各自法律体制作为前提论述,让自己处于有法理依据的有利地位.二是首次明确使用马英九一贯倡导的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的关系”,与民进党坚持的两岸“一边一国”形成严格区分.三是在国共两党领导人会谈中正式重申了马英九提出的“新三不”主张(即不推动、不推动“两个中国”与不推动“一中一台”),并承认这是中国国民党的一贯路线,为未来在一个中国框架下处理两岸在国际社会的互动及对台湾参与国际活动创造了政治条件.可以说,这次“习吴会”最大的战略价值就是双方形成对“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 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新规划

在这次“习吴会”中,作为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发表的有关两岸关系发展的“四点意见”,首次详细阐述了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原则、立场、目标、路径与具体做法,可以说是新时期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总体规划,内容非常丰富,既有宏观的、长远的,也有微观的、具体的,其中寻找两岸的“共同点”成为整个两岸关系发展论述的核心,在提出的“四点意见”中先后提出“共同利益”、“共同维护”、“共同奋斗”、“共同实现”、“共同利益”、“共同信念”等六个“共同”概念.

两岸关系发展的制高点是将两岸关系发展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联系,强调“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强调“在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抚平历史创伤”,而不再是过去一开始重点强调坚持“九二共识,反对”,显示了新一届处理台湾问题或两岸关系发展问题上的长远与宏大的历史视野.在两岸关系发展规划的论述中,将巩固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与“反对”融入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之中.习总书记提出的“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推进”十六字方针,是对两岸互动与发展路径最明确、最详细、最具体的论述.尤其是与以往不同的是,不只是提出“十六字方针”,而且对“十六字方针”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也是习总书记提出两岸关系发展“四点意见”的核心内容.习总书记还特别强调两岸关系发展的理念与信念,提出要“积极倡导‘两岸一家人的理念”,“积极促进两岸同胞在厚植共同利益、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增进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增强民族自豪感,坚持振兴中华民族的共同信念”.当然,习总书记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困难与“”分裂势力的挑战有着非常清楚的认识,明确提出“‘’分裂势力及其分裂活动仍然是对台海和平的现实威胁,必须继续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分裂主张与活动,不能有任何妥协”.只有如此,才能“继续保持两岸关系发展大局”.


吴伯雄在“习吴会”中的谈话及会后代表国民党发表的两岸关系发展的“七点主张”,虽然与大陆有一致的地方,也有明显差异,但均揭示了中国国民党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政策主张与规划.关于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立场或大原则有三点.第一点,“坚持‘九二共识’与‘反对’的政治互信基础”,第七点“增强民族认同”.第一点较以前表态更明确,不再重复马英九或国民党强调的“九二共识,一中各表”,而是采用了大陆过去完整的“坚持‘九二共识’与‘反对’”的表述,“反对”的立场更明晰.第三点主张是国民党最关注、最想要的东西,即将“参与有意义的国际活动”作为国民党与大陆互动另一重要政治主张,但采取了较为灵活的表述是“参与国际活动”而不是“参加国际组织”,为两岸共同解决这一难题留有弹性空间.其他三项主张则更为具体与明确,主要是推进两岸经济、金融、社会、文教等交流与合作,并提出推动两岸经济一体化(台湾称为经济整合)、两岸互设办事处、签署换汇协议与教育协议等机制化建设意见.可以说,这七项主张是国民党对当前与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主张与发展规划.

尽管国共两党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取得重要的共识,尤其是奠定了共同坚持与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重要的政治基础,但双方政治分歧依然巨大,这次“习吴会”并没有明确提及两岸最关注的政治协商问题,显示两岸关系要由“先经后政”转入“亦经亦政”,开展政治对话与政治协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两岸两党做出更大、更艰苦的努力.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