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契合下的模式

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644 浏览:71491

摘 要 :从目前已有文献的论述中可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成为了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然而,其能否与学生的实践(主要与专业为载体)相契合,则不能保证.从而,不仅应建立传统两课教学的创新模式,还应与专业课教学建立联系.可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领域的模式构建;专业课程领域的模式构建;其它方面领域的模式构建依次展开.

关 键 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的契合状态,是思政领域本身就应具备的价值取向.但从实践中来看,似乎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割裂态势.这就直接导致了前者在内容上必然呈现出“空对空”的现状.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实状况呢.笔者认为,首先应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考察与思考.从中找到切入点,从而实现突破.

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而言,分为课堂内的课程教学,以及课堂外的学生活动教育.为了使本文的讨论更有针对性,笔者将在课程教学领域展开模式探讨.从目前已有文献的论述中可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成为了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然而,其能否与学生的实践(主要与专业为载体)相契合,则不能保证.这就要求,不仅应建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创新模式,还应与专业课教学建立联系.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这里以“科学发展观”的知识传递为例.

一、目前存在的现状

考察当前教学现状不难发现,面对宏观视阈下的问题往往缺乏逻辑起点和归宿点.或者说,针对科学发展观知识点的讲授,未能很好的遵循校本原则.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现状描述.

(一)教学目的

科学发展观作为第四代领导集体的集体智慧,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包括现在所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走低碳发展道路实则都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远不止这些,这就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把握带来了难度,即内容边界的确立.在难以把握内容边界的情况下,就使得教学目的无法清晰的呈现在教师和学生面前.其结果必然是,将上述知识点纳入到一定的课时内来讲授,侧重于宏观叙事的教学风格.这样一来,就弱化了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行动力和实践引导的效能.

(二)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所包含的要件比较丰富,这里只取教学形式这一要件作为考察对象.教学形式包括课堂和课外教学两种形式.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定位就可知晓,其不仅需要在思想意识层面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更需要激励大学生从科学的视野去考察身边的社会.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知行统一”.将目光转移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教学中可知,一些教师在一学期的课程安排中除了有课堂理论教学外,就剩下视频播放教学了.而走出课堂之外的教学形式,却很少被实践.这就导致了科学发展观能够进入学生的耳朵,却难以进入他们的心中和脑中.


(三)教学反馈

任何一门课、一个知识点的讲授,在结束前都应进行教学反馈.这不仅是正常的教学流程安排,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自我评估与优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步骤.从目前各高校的情况来看,大多以期末考试、小论文、报告等形式作为反馈渠道.这就难以使教学、学校管理层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上述反馈形式也难以形成有效的倒逼机制来推动教师教学创新的开展.

二、针对现状的思考

上述现状具有普遍性,表明它的形成具有历史积累性,也具有环境促使性.因此,改观现状惟有遵循“先易后难”的顺序,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效果.具体来说,笔者做以下三点思考.

(一)满足校本原则要求

所谓校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一切为了学校、一切依托学校.将其转换为科学发展观的教学来看,则要求将学校所在地域的实际发展情况纳入到案例的构建之中.如,当地的产业发展、城乡经济特点,以及民生问题等.与此同时,考虑到大学生所来自的区域差异性较强的特点,也可以请他们在班上谈谈自己家乡在发展中的成绩或是不足.这样一来,在与学生切身感受发生联系的背景下,就能激发他们对科学发展观知识的自我认知转换,从入耳转换到入心、入脑.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其内在的生命力便在于不仅来自于实践,并指导着实践.惟有把握这对辨证关系,才能充分理解该体系的核心要义.正因如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应作为该知识点的教学形式而遵循.上文已经指出了现存的不足,这也成为实现本文主题要求的关键.

(三)改革现有考核形式

根据笔者的体会,一定的考核形式不仅是推动教师进行课改的驱动力之一,也是调整学生学生态度的重要因素.结合这一事实,应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考核形式进行改革.从单一考核形式,转换为多样化考核形式;从期末考核形式,转变为包括课题、期中、期末的考核形式.从而,针对科学发展观的课题教学中,就能通过调研报告的形式作为课题教学效果的评价载体.

不难看出,以上三个方面的思考就为下文的模式构建提供了思路.

三、二者契合下的模式构建

结合以上阐述,二者契合下的模式构建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领域的模式构建

科学发展观的有关内容的教学,在政治课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科学发展观却是较难讲授的内容,主要就在于它的内容的深刻性、系统性;并且,蕴涵着我国目前各项事业发展的状况.为此,可以引入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耗费之间的关系.在联系二者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只需要介绍我国目前的现状,以及基于科学发展观要求应建立怎样的关系.除此之外,不需要在学理层面进行展开.

(二)专业课程领域的模式构建

大学生受专业背景的影响,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如,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就很不相同,可能工科学生更注重实践中的体会,而文科学生更习惯于从哲学思辨上来把握.由此,专业课教师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中,都应从方法论的高度使学生掌握专业技术的同时,来促使学生体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处世之道.

(三)其它方面领域的模式构建

高校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还须充分发挥诸如校报等舆论导向作用.这里仅以校报应从那些方面来发挥自身的作用谈谈.

1.创造健康的校园文化.高校校报在功能定位上,应明确为:创造健康的校园精神.在具体的内容选择上,可以采集高校学生中的先进事迹.以学习生活中感人的故事为主线,树立榜样来形成高校校园思想文化氛围的先进性.

2.实现学生的心理认同.在校报的栏目建设上,可以开辟诸如:学生心声、意见反馈等为主题的专栏.通过这种沟通平台的建立,就能有效避免学生的一些过激言行的发生.

综上所述就构成了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尽管未能穷尽所有的措施要件,但仍在独特的视角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四、小结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成为了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然而,其能否与学生的实践(主要与专业为载体)相契合,则不能保证.从而,不仅应建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创新模式,还应与专业课教学建立联系.可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领域的模式构建;专业课程领域的模式构建;其它方面领域的模式构建依次展开.当然,还应对课堂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加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