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到底”教学法在政治课堂的实践

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711 浏览:96583

“一案到底”教学法属于案例教学法的一种,指的是在一节政治课中,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一个典型案例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帮助学生在讨论、分析材料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提高多方面能力的教学方式.这里的一案,既可以是一个案例,也可以是一件事、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话题.总之,只要符合“一”的要求,都可以采用.下面,我以《生活与哲学》中“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一课为例,谈谈“一案到底”教学法的基本操作流程.

一、教学内容的重构

教材内容的重新编排是实施“一案到底”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环节.目前,高中政治教材提倡生活化,缺乏较严谨的理论体系.虽然,教材编写者的出发点在于生活化的教材,会更有利于贴近学生生活,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但从实践来看,生活化的教材不利于日常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所以,在“一案到底”教学中,我们必须对教材内容加以重构,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把握.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这课书,教材共有4页,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过去的几届学生都反映过,在预习这个内容时,普遍的感觉是,书本看得懂,但看完后,就是不知道讲了什么东西.这反映出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把握还是有难度的,而学生难以把握的原因,很重要一点,就在于其条理的混乱.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对教材重新进行了整合,理出了基本思路.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简化为3个问题,一是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基本含义(是什么);二是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影响因素(为什么):社会历史性和主观性,概括的说就是价值判断和选择在不同的历史社会人们会有不同的选择,在同样的历史社会时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三是面对不同的选择,我们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遵循的标准是什么(怎么办).图示如下:

经过重新整合,线索分明,重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让教材的4大页内容,一下子就转化为3个小问题,非常容易被学生接受,这对后面的案例选取、问题设计和课堂呈现起着方向性的作用.

二、教学案例的选取

分析完教材后,我们就要选取典型素材.“一案到底”的核心在“一案”, 所以,选择好能贯穿整节课的案例就尤为重要.这个案例除了传统案例教学需要的目标性、时效性、生活性等特点外,尤其要突出综合性.

综合性是指案例的选取要能够涵盖教材主干知识,用一个例子把基本知识串起来.只有这种综合性的例子,才能让课堂保持连贯和完整.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看问题,形成全面的思维模式.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中,教材设置了五个探究活动.一是用“心中有梨”的故事说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关系,二是用“中国的历史选择”来说明价值判断和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三是用对唐诗《观祈雨》的分析来说明价值判断和选择的阶级性,四是用“儿童滑冰落水的不同选择”的例子说明价值判断和选择会因人而异,五是用“某地反对关闭造纸厂”的例子说明价值判断和选择的标准.这几个例子对于解读对应知识点都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但缺乏综合性,难以把教材的主干知识串起来.在操作上,过多的案例探究活动,反而容易导致思路混乱,中心不突出.

我所选择的“异地高考”案例,就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案例.首先,异地高考方案的提出是基于目前的社会现状,这表明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关系;其次,异地高考问题反映了社会和时代的需要,体现其社会历史性,对异地高考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体现了其主观性;然后,我们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这样思考:对不同的民意,政府的决策应该如何取舍,是否有标准可以遵循? 通过这样的知识串联,我们就可以通过一个案例巧妙的把教材知识综合起来了.图示如下:

在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一案到底”并非指整节课只有一个案例,而是以一个主题作为本节课的核心,然后以这个主题的相关素材将教学内容串联起来,如果不能有效整合,我们还必须适当创设新情境,查找新的背景资料对原来的素材进行补充和完善.

三、教学过程的组织

基本案例确定后,接下来,就要考虑教学过程的组织.在如何呈现案例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思考了三种方案.具体如下:

方案1:

环节一: 播放视频,展示相关材料.

环节二: 以记者采访提问的方式,分阶段设置情境,要求学生分角色进行讨论回答.

情境1: 采访对象为教育部相关负责人.

问题1: 国家为什么要推行异地高考政策.

(分析: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关系,社会历史性)

情境2:采访对象为普通市民,可分为本地学生家长,本地高中生,老师,外省户籍家长以及学生.

问题2:你如何看待异地高考政策,支持还是反对,原因是什么

(分析: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观性)

情境3:采访对象为专家智囊,人大代表,

问题3:如何看待大家的不同意见,做个总结

(分析: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判断标准)

环节三:根据讨论结果,记者做点评分析,老师帮忙总结上升为哲学理论.


方案2:

环节一: 播放视频,展示相关材料

环节二:发放导学案给学生,课堂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1:国家为什么要推行异地高考政策? (分析同上)

问题2:实行异地高考,你认为谁会赞成,谁会反对?请举例说明,并分析其原因 (分析同上)

问题3:结合上述同学的观点,你认为这个政策是否正确,如何判断政策的正确与否 ? (分析同上)

环节三:学生们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老师帮忙总结上升为哲学理论.

方案3:

环节一:课前提前要求学生围绕异地高考问题,收集相关材料,材料包括我省的高校数量,考生人数,录取情况,我省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以及就学情况,社会各界对异地高考的看法和建议,全国对待异地高考的政策等.

环节二: 在课堂上展示相关成果,通过不同的材料说明异地高考的必要性(社会历史性),各界对异地高考的意见和看法(主观性),决策过程中对利弊的论证(评价标准)

环节三: 教师在学生展示分析基础上,对观点进行提炼,得出理论.

这三种方案,我们对应的称之为“情境叙事式”“学案导学式”“合作探究式”.由于“情境叙事式”的优点明显,所以目前“一案到底”的案例呈现方式,多数是采用这种.在《价值的判断和价值选择》这节课中,我们最终采用的是方案1,就是“情景叙事式”.它把异地高考作为核心内容,围绕这个核心,设置了3个环节3个情境,利用人物角色的变化,达到对不同知识点的探讨和理解,但基本主题思想不变,让学生既从多个角度分析了问题,又对异地高考核心问题有清晰的理解和认识.这样下来,整节课保持了连贯性,调动了学生的全程参与,实现了有效的教学.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例到底”教学法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教学内容本身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要求只用一个例子来解读一节课的全部知识点,会导致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存在偏差.其次,一案到底也很难覆盖所有知识点,如本节课的社会历史性的地位和作用,价值判断和选择的阶级性等知识点,都难以整合在一例当中,还需要我们自己另外选择案例去补充.最后,一案到底还容易让教师为了保持案例完整性,生拉硬扯,但这往往会让学生觉得牵强附会,说服力不强,最后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总的来说,“一案到底”教学法符合新课标要求,在当前的高中政治课堂大有可为.但是,教无定法,所有教学方法都要坚持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作为政治老师,只有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断的反思,不断总结,“一案到底”教学法才能绽放出最美的花朵.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