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史记》中伶人对政治的积极作用

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150 浏览:83500

摘 要 :长期以来,中国古代伶人在人们的印象中并不是“善类”.不过一些伶人与善于讽谏的忠臣一样,曾经对国家的政治起到过积极作用,他们使用不同的讽谏手法规劝国君,帮助国君改正失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可以看到伶人积极讽谏的事例与他们的讽谏艺术.

关 键 词 :史记 伶人 讽谏

谈到伶人,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欧阳修的《伶官传序》,进而想到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后因伶人误国而终使帝业毁于一旦的故事.虽然欧阳修在文章末尾提到国之灭不能都归咎于伶人,但伶人给人的印象终究还是“误国之徒”.“伶”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解释为“乐官”[1],这个解释在《国语周语下》可以见到:“问之伶州鸠”.另外,“伶”也做表演歌舞的人讲.这体现在《新唐书乐礼志二十》:“帝制新曲,教女伶数十百人,衣珠翠缇绣,连袂而歌”. 伶人,或称“优”,“优伶”,一般作为表演歌舞的人来讲,在中国古代属于“下九流”,社会地位长期不高.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往往以国家覆灭的帮凶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比如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所述的伶人形象.不过伶人在国君左右也并不全是误国,如果他们能够正确地使用他们的“特权”――讽喻进谏,将是对国事大有裨益的.

在中国古代,许多国君将一些伶人留在身边以供取乐.据史料记载,在公元前774年周幽王时期的宫廷中就已经出现了伶人.在当时的风气下,伶人可以在国君出现错误的情况下借助表演来加以讽谏,而无论伶人的讽谏正确与否,国君都不会对伶人加以怪罪,这使得他们能够对有关国君的一些问题不必噤若寒蝉,为伶人能够对国君的一些做法提出质疑和规劝提供了可能性.

在司马迁《史记》的记载中,伶人为国君的正确决策而做出过努力.这里的伶人不是干政,他们和国君身边的臣子一样,都是斟酌统治者的决策之后,做出必要的劝谏,而他们对国君进谏的方式也较为委婉与巧妙,使国君能够更容易接受.

司马迁在《史记》“世家”等部分提到过伶人进谏的一些史实,并且他也尝试将伶人集中放在一起进行记载,在《史记滑稽列传》中,他就将伶人作为描写对象,并按照时间顺序,记载了几位伶人对当时国君进行有益规劝的事迹.

司马迁还在《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了优孟这一“乐人”.他“长八尺.多辨,常以谈笑讽谏.”他讽谏的特色以“谈笑”见长,善于顺着国君的思路将国君的想法放大,从而使国君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荒唐,他的故事在《史记》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第六十六中有所记载.当时,楚庄王特别喜欢自己养的一匹马,给它穿上漂亮的衣服,养在豪华的屋子里,而且让它睡在没有幔帐的床上,还用蜜饯喂养它,结果马肥胖而死.楚庄王很伤心,命人以士大夫之礼安葬它,群臣皆表示这样做不妥.但楚庄王根本不听劝谏,还下令欲将进谏之人处死.在无人敢劝谏之时,优孟来到大殿,进门便大哭,楚庄王问他为何而哭,优孟便答道,他觉得楚庄王太亏待那匹马了,应按照安葬国君之礼来安葬它才是,这样诸侯就都知道楚庄王“贵马”了.楚庄王听后,觉得自己做得过火,于是问优孟怎么办,优孟回答应按照安葬牲畜之礼安葬它,即“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2]于是楚庄王采纳了优孟的建议,从而避免了世人认为楚庄王“贵马”而失掉人心的问题.


优孟不仅善于将荒唐事例的效果扩大,还善于模仿,以出神入化的模仿加上必要的劝说让统治者自己发现问题.孙叔敖是楚国一位贤相,他知道优孟是贤人,平素善待优孟.当孙叔敖病重的时候对儿子言道:“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2]后来,果如孙叔敖所料,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穷困负薪”.一日孙叔敖的儿子遇到了优孟,便说起自己是孙叔敖的儿子.优孟让他不要走远,自己则借来孙叔敖的衣服,模仿他的一举一动,一年之后就模仿得非常像了.一次庄王置酒宴饮宾客,优孟上前敬酒,楚庄王大吃一惊,以为孙叔敖复活,要他回来担任楚相.优孟则请楚王给他三日期限,好容他与妻子商量.三日后,优孟以孙叔敖妻子的口吻拒绝了再任楚相,他说:“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2]并且唱道:“等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楚庄王认识到了自己如此对功臣之后是欠妥的,就给孙叔敖儿子以封地,还许诺十世不绝.优孟用自己的机智提醒了楚庄王,使他及时采取措施,以避免忽视功臣后代而使人心寒.

国君左右常伴伶人这一习惯一直延续了很久,可以说是贯穿封建王朝的始终,到清代慈禧太后时,优伶依然在浸渍于皇宫中.在秦朝时,出现了一个叫优旃的伶人,他是一个侏儒.他“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秦始皇一次在雨天宴饮,殿阶下的侍卫都淋着雨,优旃看到后很同情他们,于是优旃在殿上向秦始皇祝酒高呼万岁之时,喊道:“汝虽长,何益,幸雨立.我虽短也,幸休居.”秦始皇听到后,边允许侍卫可以轮流当班,而不用一直被雨淋.

优旃也善于将国君的不当意志夸大,达到劝谏的目的.当秦始皇想要将射猎区域向东扩大到函谷关,向西扩大到雍县和陈仓的时候,优旃对秦始皇的想法表示赞成,他还让秦始皇在那片区域中多放置禽鸟野兽,这样当敌人从东来犯时,就能让麋鹿去触敌人并把敌人打退了.秦始皇接受了他的劝谏,便不再扩大猎场.另外,优旃还用机智制止了秦二世欲将城墙涂漆的计划,对于优孟和优旃,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评价:“等优孟摇头而歌,负薪者以封.优旃临槛疾呼,陛J得以半更.岂不亦伟哉!”

当然,伶人之所以能够发挥他们的讽谏的积极作用,与当时的国君能够纳谏这一因素是密不可分的.司马迁《史记》中国君身侧的伶人,利用自己的伶人身份和讽谏技巧,对当时的政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