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政治的角度评价国民党的党治政权

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886 浏览:33998

摘 要 :“以党治国”思想是孙中山先生在革命时期提出的建国纲领.由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实施的“以党治国”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完治道路,相反他们在大陆的溃败也标志着国民党党治政权的失败.

关 键 词 :以党治国;党治政权;训政;宪政

中图分类号:K2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7-0014-02

一、“以党治国”思想的提出

以党治国思想是孙中山在中国革命时期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如何治党、治国进而统一全国的方略.它既是国民党重获新生的表现,也是孙中山思想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孙中山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提出这个思想不是偶然的,是总结革命经验和结合中国现实而提出的.

1.历次革命经验的总结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很快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篡取.孙中山又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革命非但没有成功,有几次孙中山都被迫流亡海外,这使孙中山认识到国民党内部组织涣散、思想混乱.需要全新的思想主义来改造党.尤其是两次护法运动的失败,特别是陈炯明的叛变,这是孙中山一生中最惨重的失败,他完全没有想到祸患竟生于肘腋,干戈竟起于肺腑.“国事为所败坏,党义为所摧残”.这对孙中山是个异常的打击,他曾对其它追随者表示,“在这些日子里,我对中国革命的命运想了很多.我对从前所信仰的一切几乎都失望了”.毕竟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失败的教训使他总结经验,开始探索一条新的革命道路.

2.中国革命的现实和俄国革命成功的经验

在孙中山绝望的时候,遇到了十月革命和中国.孙中山在了解了俄国革命的成功经验后.认识到中国革命不能成功的原因在于专靠兵力,而党员不负责任.俄国就不一样,有一个布尔什维克党在领导指挥,以至于革命比中国晚,但却先成功了,孙中山要求国民党要借鉴俄国的经验,把党巩固起来,把党义发扬光大,使其成为一个有组织的有力量的机关,按照办法条理,合全国而为一,群策群力,努力而行,则将来革命必将成功.同时.中国成立后,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工人罢工运动和农动,点燃了中国革命新的火种.

二、1927―1949年国民政府的党治政权

1928年,东北易帜后,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开始结束军政,实行训政,国民党政权进入了“以党治国”的党治政权时代.

政治学原理告诉我们,政治形态不是某种凝固不变的僵化体系,而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一般来说,政治形态的变迁往往是先从局部的调整开始的.局部的调整一旦经过必要的量的积累,便会进一步导致总体结构的根本性质的变化.政治关系和政治结构的这种调整与变革,就是政治发展.从孙中山提出“以党治国”到的专制统治,这个转变过程也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逐步转变的,促成转变的因素有很多,既有个人专横跋扈的主观因素,也有中国现实状况的客观因素.借用上述政治发展的定义,结合部分转变因素'我们可以阐述国民党党治政权的过程.

1.1927―1937年党治政权的实践时期

1928年东北易帜后,国民党政权进入训政时期.1928年9月15日,胡汉民提交了《训政大纲提案说明书》,系统阐述了该案主旨,基本内容有:实行由军政时期向训政时期的转变,以革命的建设保障革命武力的胜利,亦由“以党建国”转入“以党治国”时期;训政时期,国民党党员要以党的力量负起训政之责任,促进全国民众来管理国家;中国国民党以政治会议为训政发动与指导机关,政治会议总握训政时期一切根本方针之抉择权,为党与政府间唯一连锁;政府负训政之责,但政府接受党确定政策方针,并负责执行等等.随后10月3日,执行委员会通过了《训政纲领》,规定训政时期中国国民党的建国责任.领导全国国民行使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由此可以看出.在国民党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后,并没有出现真正的还政于国民,实际上开始了.当年孙中山阐述的“以党治国”思想并不是要党员做官,中国才可以治,而是实行本党的主义,全国人都遵守本党的主义,中国然后才可以治.简言之,待革命成功后并不是国民党的党员去治理国家,而是用国民党的党义治理国家.

孙中山设计的民权宪法体制根本立足点在于人民,不论在军政时期、训政时期,还是宪政时期,都要对国民进行宣传、发动、教育、训练以至于最后归依,孙中山提出的“以党治国”的党在国家机构的总体设计中不占重要地位,靠的是全国人民对党的主义的高度信仰并自觉服从实施.国民党政权建立后,胡汉民设计了训政时期的理论方案和实施方案,他指出,所谓训政,是以党来训政,一切大政方针政策,要有待于党的代表大会来决定.很显然,胡汉民的这个方案完全背离了孙中山的党国理论.人宰国家的思想不见了,人民选举产生的机构不见了等等,这是个空架子的党治,实质上是国民党控制的政治会议专制.1931年5月12日,国民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在各条文中不见了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的踪影,权利转移到了国民政府手里.而国民政府取消了政府国务会议处理国事的权利并将权利转移到了以为首的行政院手里.实际上本属于中国国民党的职权都转移到了个人手中.

2.1937―1945非常的抗战时期

随着日军侵华的渗入,国民党也转变了自身的政策,开始与合作,中国进人了全面抗战时期.在反抗日本侵略的过程中,国民党政权适应战争的需要,对行政机构和政府制度做了部分修改,成立了最高国防委员会,组织召开国民大会,但国民党和的统治依旧没变.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政治革命,一是政治改革.前者是政治制度的新旧更替,是事物发展的质变,后者是政治制度的改进与完善,是事物发展的量变.面对日军的侵华战争,国民党政权也实行了许多措施来实行政治改革,但这些变化没有脱离的统治.比如抗战开始后,国民党成立了军事委员会作为全国抗日的军事指挥机关,委员长不仅以海陆空大元帅的名义统帅全国、指挥全民、统一指挥政党,而且还可以设立幕僚机构帮助指导军事委员会工作,结果以此名义成为的中统和军统,这两个特务组织做了不少坏事,成了控制人民的工具.

1938年.抗战转入第二年,随着华北、华东大片领土的失守,抗战形式非常严峻.在此危难时刻,民众呼唤领袖的出现,希望在强势领袖的指导下,进行伟大的抗日战争,而此时的国家领袖利用了这一非常时期,为自己的个人统治穿上了合法的外衣.1938年3月31日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改进党务并调整党政关系案》,将“确立领袖制度”列为“改进与调整之原则”的第一条,这一制度被确定名为“总裁制度”,其目的在“强化党的组织”.大会指出,抗战以来党务之所以未能与军事更圆满配合,其症状在于未有名实相符的领袖制度,为利于抗战,决定授权军事委员长对于党政统一指挥,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已独揽了党政军大权.大会抛弃了孙中山制定的委员制、制,逆潮流反而实行领袖制、制,这种历史的大倒退.注定是要失败的.

3.1945―1949党治政权的溃败时期

抗战胜利后,针对中国的未来,当时的两大政党国民党和都提出了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由于政见分歧最终演变为国共内战,结果军事实力弱小的打败了国民党,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国民党在政治上失去了人心.

1946年11月在南京召开了“国民大会”.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一手包办,并经亲自修改的《中华民国宪法》,它表面上尊重政治协商会议的精神,实际上集训政时期约法和五五宪草维护国民党和一人之大成.本来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可以抓住由训政时期转为宪政时期这个时机,实行一些有利于民心的改革来维护统治,可国民党政权致民心于不够,悍然发动内战,并召开“伪国民大会”,这样它的反动统治就彻底暴露在人民面前.

三、国民党“以党治国”失败的原因综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民党“以党治国”在大陆的失败,既有制度本身存在弊病的原因,也与严峻的“内忧外患”的形势有关,更与国民党党员自身腐败息息相关.

首先,孙中山的“以党治国”思想过于理想化,从理论上看,孙中山的“以党治国”思想是自成体系的,但这一思想体系是建立在一种理论检测设之上,即执政的国民党具有大公无私的精神,政治学中讲到绝对的权利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掌握大权的国民党党员缺少监督必然走向腐败,国民党政权走向不可避免:其次,国民党掌权的中国不是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的宪政道路很难真正的实施.自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始了为期22年勉强维持“国家统一”的政治局面,而在国民党的情况下,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没有朝着孙中山制定的宪政的方向发展下去.中途却发生了严重变异,出现了“政治党化”,实行了党在国家之上的所谓“党治”国家,孙中山的“以党治国”理论彻底沦为了的“治国”,一字之差竟将中国带向了黑暗的深渊.

政治发展的实质是政治形态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总体性过程.孙中山提出的“以党治国”思想代表当时中国政治发展的前进方向.这么一个积极向上的思想体系,由于国民党政权没有认清政治是政治发展的未来趋势,因此由国民政府实施的“以党治国”并没有使中国经过党治走上宪治之路.相反却走上了一条国民党、一人的专制道路,它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注定是要失败的.

责任编辑:刘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