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世界:意义的图像与语言游戏

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120 浏览:69784

摘 要:维特根斯坦前后期思想均关注语言的本质问题、语言表现世界的方式,但亦有不同.本文着重分析维氏前后两部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中,所阐述的语言的图像说和语言游戏两个概念.前期的语言图像说认为语言的命题代表事态的逻辑图像,语言即是世界的对应,可见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被置于静止对应的逻辑关系中.后期思想中更加关注日常语言活动,引入语言游戏的概念,包含了语言及其相关活动的语境,使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中产生,意义即存在于使用中,终极静止的意义不可言说.

关 键 词 :语言 世界 意义的图像说 语言游戏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西方哲学家之一.他最初学习工程学,既而在英国曼彻斯特学习航空工程,在此期间开始对数学和逻辑产生兴趣.他阅读了罗素和弗雷格的论著,随后至剑桥大学跟随罗素学习,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一战”从军期间,维氏写出《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认为解决了所有的哲学问题,开始了普通人的生活:他把继承的遗产让给两个姐姐,自己搬出家里的豪宅,先后当过园丁、搬运工和乡村小学教师.然而在乡村小学教书期间,思想发生转变,又返回哲学界,在剑桥大学讲授哲学.此间维氏的思想主要记录在了其手稿《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中.随后维氏再度退出哲学界,辞去教授职务,过着简朴的生活,直至1951年死于癌症.

虽然维特根斯坦热一直长久不衰,但维氏本人却与学术界和学院哲学格格不入:他非常讨厌做一个职业的哲学家,对大学和学院生活强烈不满.此种思想倾向也可在前面所述其生活经历中看到联系.维氏从不认为哲学是一种理论,他认为哲学关心的是生命的意义问题,而这个问题是不可说的,只能在生活中显示出来.所以他要人们“幸福地生活吧”(维,257).他坚持哲学是一种阐明的活动,是“语言批判”.维氏思想一般分为早期和后期,前者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作,后者的代表作为《哲学研究》.两个阶段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但都共同关注“语言的本质问题、语言表现世界的方式”(Blackburn,400-1,笔者译).

一、意义的图像说 维氏早期思想围绕一个理论展开,即“意义的图像说” (the picture theory of meaning),影响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发展.该理论认为语言的命题代表事态的“逻辑图像”,命题所代表的图像中的各元素与它所摹画的事态是同构(isomorphic)的.这里可用维氏对一场撞车事故的分析来理解.在“一战”时,维氏读到一本杂志中对一场汽车相撞事故的描述.该描述采用了图画的形式再现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次序.维特根斯坦认为由于这样的描述关系,该图画在此建立了与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该图画可以作为命题的类比,即命题与事物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换句话说,命题是代表事态的“逻辑图像”,而此种对应关系是同构的.因此,图像说的基本思想为:“语言与世界对应”(陈,143).维特根斯坦进一步将命题分为原子命题和复合命题.原子命题指名称,这些名称与世界中的对像事物(即原子事态)相对应,二者皆为语言和世界中的基本元素,它们实际存在并不可分析.不同的原子命题合起来构成了复合命题,并与复合事态相对应.原子命题的组合是通过逻辑关系构成的,因此与它相对应的复合事态是在逻辑上的可能事态,而不一定是实际存在的事态.所以复合命题可以分析,并且有真有检测:当其代表的复合事态在世界中实际存在时,该复合命题为真;反之则为检测.可用下图理解:

可见维氏早期思想中语言与世界是一种二元对应、边切相接的关系.对于二者为何发生联系,维特根斯坦认为这是不能用语言本身来解释的,即意义、价值的确立或形成,及学的问题是不可说出的.“世界的意义必定在世界之外”(张,156).故《逻辑哲学论》的最后一章只有一行字“对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陈,149).然而维氏也承认人有超越语言的界限谈论意义的倾向.他认为虽然此种“人的形而上学冲动”(同上)是徒劳的,他也不会嘲笑并且对此充满敬意.

三、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 维特根斯坦后期的思想重点移植了人们的行为及语言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对后来日常语言学派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在其早期思想中,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为静止的对应关系;后期思想中,语言与世界的关系则为运动的交织关系.具体来说,后期思想强调语言在日常生活语境中的运用,这些语境包括命令、建议、要求、计算、练习等活动.这些各种各样的活动被理解为“语言游戏”(language-games)(Wittgenstein,92).语言游戏是维氏后期思想的核心,《哲学研究》中第一到四十四小节的内容就是围绕着语言游戏这一概念展开的.文章首先反驳了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词的意义固定不变的观点,提出意义即使用这一概念.作者用写五个红苹果为例,说明在此不存在关于“五”的意义问题,而是“五”是如何被使用的问题,也就是说,语言的意义存在于它的使用中.接着作者用建筑者A与其助手B之间的交流为例,引出游戏的概念.在此例中,A喊出“block”“pillar”“slab”和“beam”这些词,B根据要求把相应的材料搬至A处.以上几个词虽然有多个意思,而在这个语境中它们就指建筑用的石块、柱子、厚板和梁,即其意义存在于使用中.如果把A和B的例子看做最初的语言,那么可以看出语言的描述指代功能是发生在某个语境中的.这个语境就像一个游戏,包含着一些规则,人们在该语境中按照规则移动物体以及进行其他活动,如B按照建筑的语境规则找到并搬运相应的材料.由此作者提出了“语言游戏”的概念.他认为人学习语言的过程正如前面A和B的例子一样,是通过参与到某个语境当中根据其规则的活动而进行的.维氏把这个包含了语言及其相关活动的语境称为“语言游戏”,“我把这个整体称为语言游戏,这个整体包含着语言及与语言相交织的活动”(Wittgenstein,92,笔者译).作者认为由于语境及其相关活动的多样性,语言游戏也是多种多样的. 维氏又进一步引出“生活形式”的概念.这里生活形式指“某个语言游戏发生的社会环境”(Baghramian,87,笔者译).“语言游戏意味着一个事实,即语言的言说是某种活动的一部分,或者说是某种生活形式的一部分”(Wittgenstein,97-8,笔者译).不同的语言游戏意味着不同的生活形式,语言符号的意义存在于不同的语言游戏或生活形式的使用中,因此符号的意义不是固定的.例如,“国王”一词在下国际像棋这一生活形式中,人们根据国际像棋的语言游戏规则把一枚棋子当做“国王”使用,在此“国王”意味着棋子.而在谈论国家制度的生活形式中,“国王”一词在这个语言游戏的


规则中的用法是指封建社会的君主.所以,离开语境/语言游戏/生活形式来谈论语言符号的意义是不明确的,也就是说,当细节被放弃时,语言陈述的功能就悬置了.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问题的产生正是由于脱离语言游戏谈论悬置的符号,他把这形像地称为“当语言去度检测时,哲学问题产生了”(Wittgenstein,105,笔者译).在四十四小节后的内容中,维氏提出解决前面问题的办法是哲学的治愈作用,即不要急于总结归纳,要注意细节.在语言游戏、意义即使用的观点的基础上,《哲学研究》还探讨了一些问题,包括实指与样本、家族相似、私有语言、自然理解和充分分析.总的来说,在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中,语言与世界的关系是相互运动和交织的,这里可用下图来理解:

维特根斯坦前后期思想均关注语言的本质问题、语言表现世界的方式,但亦有不同.在前后两部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中,维氏分别阐述了语言的图像说和语言游戏两个重要概念.前期的语言图像说认为语言的命题代表事态的逻辑图像,语言即是世界的对应,可见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被置于静止对应的逻辑关系中.对于两者为何发生关系,即意义价值的形成问题是不可说的.这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老子,73)观点一样,显示出了形而上的神秘色彩.不同的是,维特根斯坦没有用更多玄妙的话来阐释不可说的问题,他用“对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一句话对此问题戛然而止,暗含了一种反形而上的倾向.这种倾向表现在维氏后期的思想中即是对日常语言活动的关注,语言游戏的概念由此引入,作为生活形式的对应,语言游戏使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中产生,意义即存在于使用中.也可看出,维氏的反形而上倾向从一开始即有一定的自我指涉的矛盾.在其早期思想中,虽然用一句话表明形而上的不可说,然而意义的图像说正是对语言与世界关系的一种抽像的、形而上的解释.后期思想中虽然关注语言的日常使用,但强调符号使用的多样性造成意义的多样性这一观点本身就涉及了意义的形成问题.这就又回到了对语言本身的思考当中,正如维氏本人所说“语言走多远,现实就开展多远”(陈,155),用语言解释世界总易受阐释循环的影响.如此也不难理解为何维特根斯坦反对过度理论,主张人们幸福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