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语境下的中国环境美学建构

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91 浏览:15914

摘 要:科学发展观是当代最具中国特色的实践观,兼有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的优异品质.它与建构中的中国环境美学有着紧密的哲学联系,而蕴含应用美学潜质的环境美学具有创造美的导向功能.因此有必要使两者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相互借鉴和指引,不但能促进理论、学科的自身完善,而且可以又好又快地实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 :科学发展观;环境美学;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B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05-0000-02

自科学发展观正式提出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习和贯彻落实,如今,科学发展观正逐渐成为我国各项事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同时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都不断从其哲学思想中受到启发或受益匪浅.科学发展观与环境美学,有着相近的哲学基础,认识论上将它们结合能认清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方法论上结合可以将矛盾的对立转化为互利,于实践中创造出多元价值.

一、建构中的中国环境美学

环境美学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环境保护运动,奠基于20世纪70与80年代.在扬弃中西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陈望衡教授2007年出版了自己的《环境美学》一书.初步建立了中国化的环境美学体系,为中国环境美学建设提供了一个有力参考,具有重要的学科意义.本文也将以他的《环境美学》为主要依据,并称之为中国化的环境美学,以代指我国发展中的环境美学.

环境美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仅“就学科间关系而言,环境美学不仅涉及环境学中所有的分支学科,而且还与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园林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拥有密切的联系”[1].由此可知,环境美学比较侧重学科间的综合.而这些学科不是实践性的就是指导实践性的,由此可见,环境美学不仅具有综合的理论性,更具有综合的实践性.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更来源于实践.因此,当代中国环境美学的建构,应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来指导实践,以实践来检验理论,发展理论.

二、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化环境美学的理论关系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化的环境美学在产生背景、理论品质、哲学基础、历史使命、价值意义等维度形成了较为严密的逻辑联系.

首先,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各国经济的增长,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接踵而至,可以说,中国当下的境遇是世界的缩影和代表.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化的环境美学在此背景下产生.它们都有先进的西方哲学渊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其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以辩证的联系观与系统观为基础,“吸收了热力学中熵定律的启示,认为任何事物包括社会,要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就必经一个‘熵减’的过程”[2].也就是说,我们只有保持与自然进行各种形式的“负熵”交换,才能形成人类社会可持续地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并不意味着要给自然“增熵”,因为全面发展的人必然是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所以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环境美学将生态主义作为首要基础,这是与传统美学最大的不同与变革.传统美学的审美机制是西方近代哲学的主客二分模式.这种人为主,物为客的思辨割断了主客的必然联系,在现实中容易走向极端,比如,受这种思维影响,人类长期无度地从自然获得财富与利益的同时,也不断受到自然的报复与惩罚.同样受这种影响,传统美学认为“美”只产生于“自然人化”,所以美学长期忽视或轻视自然美、环境美,更无法正确认识与分析自然美与环境美.从生态主义的立场看,自然美从根本上可以说,是自然本质力量生成的,陈教授称之为“自然创化”.但是人作为地球上唯一的智慧生物,的确拥有将“自然人化”的本质力量.他认为人本角度的环境就是文化,因为环境是对人而言的,环境是和拥有本质力量的人同时诞生的,当下的环境体现着人类的全部历史.所以他将“自然人化”称为“自然文化”.因此,“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是生态主义与文化主义的统一”[3],这无疑与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形成契合.

另外,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指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终极目标.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历史使命.“和谐是环境美的基础和灵魂,环境美的和谐是多元的和谐,它包括:“生态与文化的和谐;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人文诸因素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3].而和谐社会的目标是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也是中国化环境美学的必然追求.由此可见,中国化环境美学可以作为科学发展观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相似度检测和具体指南,并在实践中完成学科的建构和完善.

三、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化环境美学的实践结合

目前环境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农村、城市三大领域,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物质环境.环境美的本体是景观,景观一词的含义体现了审美主客体的统一,文化维度的环境美学也称景观美学,因此,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环境美学实践就是营造和谐的审美景观.营造和谐的审美景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和必然选择.具体来说:

一是建构中国特色的自然美学,营造和谐的自然景观:自然美的本体自然景观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景观.自然景观是最大,最复杂的复合型景观,我们可以相对地将它从多种角度划分,考察.“从决定自然景观审美品格的基本要素――自然性为视角,可以将其首先区分为大地景观和天象景观,大地景观又可以分为山景、水景、平原景等;天相景观又可以分为星象景观与气象景观”[3].我国拥有极其广阔的领土疆域,因此有着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基础,然而片面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致使许多自然景观,特别是大地景观,受到了严重破坏,比如森林消失、空气污浊、水质恶化、土地沙化、草原退化等.自然环境是农村环境和城市环境的基石,自然环境的优劣从根本上决定农村和城市环境的好坏,因此自然环境的维护与恢复事关建设和谐社会的全局.那么如何创造和谐的自然景观.本文认为,首先是,尽力减少对自然景观的直接或间接的破坏.其次是逐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和坚持走绿色经济道路.第

三、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恢复受损的环境和生态.第四,政府加强环境立法,普及环境教育.

二是建构中国特色的农业美学,营造和谐的农业景观:农业景观是关于农业生产生活的景观,总体来讲,它的基础是农村及其周边的自然环境.从农业生产和农业人口角度来看,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国家,因此农业景观也是我国景观的主要景观.农业景观与农业产业的发展状况紧密相关,也就是说,根据农业形态的历史进程,农业景观也可以见出传统农业景观、现代农业景观、甚至是后现代农业创造的后现代农业景观.西方传统农业是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与挤压下实现变革的,目前总体处在现代农业阶段,而在某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出现诸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艺术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新的农业理念与尝试.我国的农业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西方工业理念和农业技术的引入,迅速跨越传统进入现代阶段,农业经济效益成倍提高.然而这种极端的工具理性和技术干预,不仅导致了农业环境甚至整个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而且致使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传统农业景观变得单调乏味,死气沉沉.

创造和谐的农业景观是我国现代农业科学发展的最佳选择,这一点,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或地区,已有相关理论或实践,可供我们参考,比如有机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模式.生态模式是创造和谐的农业景观的前提,然而完全直接实践这种模式,对农业经济效益影响很大,短期内也不宜见出效果,我们可以采取多种间接的方式,循序渐进最终走向这种模式.比如政府主导生态农业生产试点,推广有机农业产品,对生态农业进行补贴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已经出现并得到初步发展的休闲农业,它已经含有有机或生态模式的因子,于竞争中在一定的范围内创造了和谐的农业生产或农业生活景观,并将其作为主要消费写点.这些地方一般位于城乡结合地带,一般以当地的种植业或养殖业为依托,主要消费对象是附近的城市居民,每逢短期检测日这里总是生意兴隆.久居城市的人们,人性中的自然一面长期被理性压抑,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人们会毫不犹豫将其压抑释放,使对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体验的得到满足.政府应该对此加大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这是走向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生态协调发展的小康之路,和谐之路.

三是建构中国特色的城市美学,营造和谐的城市景观:城市景观是城市环境的审美本体.城市景观主要是人工建造的物质景观.城市是继农村之后,我国公民另一主要的生产生活环境,也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另一主要阵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最直观的还是体现在城市的快速发展.同样,各项事业发展遇到的问题,也可见地集中体现在城市的发展之中,也可以说,体现在城市的景观之中.城市景观的实体主要是建筑景观.城市的环境美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建筑的美.因此,考察我国当下城市景观状况应主要从建筑入手.以国内的一线城市为例,如今这些城市从天际轮廓线来看,高楼林立,路桥纵横,富庶繁华的现代感十足,可是如果除了一些标志性建筑,我们很难将其逐个区分开来.从色彩来看,城市整体颜色单调,在缺乏阳光时,整个城市灰蒙蒙的一片,给人压抑,沉重视觉体验.实际上,国内二三线城市也多数如此.这些问题显然并没有引起城市规划者的足够重视,这也是盲目学习与推崇西方城市建筑景观的根本原因.


要改变上述现状,我们的城市规划者与建设者必须以中国化的城市美学为指导,创造和谐的中国城市景观.创造和谐的城市景观,首先是努力维护与恢复与城市相融的自然环境.就目前我国的城市现状而言,每个城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比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倾倒、植被破坏等等.这些现象不仅对当下的城市景观构成影响,而且也是城市景观提升的无形障碍,必须得到充分重视和有计划的解决.其次,构建中国特色的城市建筑美学,并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进行实践,争取每个城市都能拥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建筑景观和建筑经典.第三,在城市中逐渐增加园林建设,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城市.这是因为如今我国的城市环境与西方工业国家相比,本质上已见不出什么区别.城市建筑拥挤,交通堵塞,人口稠密,环境污染等状况让人压抑不堪,尤其缺乏绿色空间,在这里人性中的自然性一面得不到环境的肯定,人性被异化了,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生理和心理疾病.可以说,创建园林城市正是为了解放久被束缚的人性,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