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智慧2016年第9期

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47 浏览:18694

智慧一直为世人看重,佛教经典浩如烟海,可是其最核心的理念就两条:慈悲和智慧.孔孟之道在中国深入人心,其最高境界是“中庸之道”,而要想达到“中庸”,没有大智慧是不可能的.老子是有智慧的人,他的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就让后人研读了两千多年.庄子也是有智慧的人,他的文章汪洋恣肆,想象瑰丽,令人欲罢不能.

儒释道三家学说,互相之间固然有差别,但其创始者无不具有高度的人生智慧,其经典著作无不饱含智慧.这一点是三家相同的.可见,智慧是古圣先贤们的“最大思想公约数”.


聪明不等于智慧.

聪明在很多时候甚至还是智慧的敌人.

不少聪明人爱“耍小聪明”,结果因小失大.

现在的社会一点都不缺少聪明人,可是却缺少有智慧的人.就一些行业而言,聪明人如过江之鲫,但就整个社会而言,智者依然寥若晨星.

聪明人爱动心机,凡事都要做功利性计算,“预算”的结果是利大于弊则“行之”,若“预算”的结果是弊大于利则“避之”.智者不用心机,甚至不愿计算,他们意志坚定,行为果决,常常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聪明人惯于趋利避害,智者为信仰不计成败利钝.

因为惯于趋利避害,所以聪明人常常与智慧擦肩而过,因为不计成败利钝,所以智慧常常青睐意志坚定、行为持久的人.

怎么样获得智慧孔子说“好学近乎智”,释迦牟尼佛说“求慧莫过于广学多闻”.圣贤看重的都是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若能坚持学习并能从中获得愉悦,这本身就是有智慧的表现.

说现在缺乏有智慧的人,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好学之人不多.很多人也在学习,但他们学习的功利性太强,不是为了考大学,就是为了考职称,还有的是为了考各种各样的资格证书.大学、职称、资格证书都不是坏东西,但若把学习的目的仅仅定位于此,那么,这样的学习境界就有点低,与“开智慧”的境界相差十万八千里.

功利心太重、太多之人难以拥有智慧,“利令智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宁静的心态是获取智慧的先决条件,而焦躁不安、贪心不足是追求智慧之大忌.

现在的社会有浮躁之气、暴戾之气、焦躁之气,独独缺少静定之气、温润之气、从容之气.这样的风气不利于智者的诞生.

所以,要想成为智者,我们实在应该付出更多的努力.

“智者不饮盗泉之水”,说的是孔子,他厌恶“大盗”,故对“盗泉”也抱有一份警惕.有人以为孔夫子是小题大做,我倒认为这是圣人律己甚严的表现.类似表现的先贤还有曾子和墨子.曾子极孝顺,经过一个叫“胜母”的故里,认为这个地名有悖于“孝”的理念,所以就不进入了.朝歌是殷时的都城,墨子经过此地时,认为“朝歌”之名严重违背他“非乐”的主张,所以就调转车头回去了.这便是后人说的“故里名胜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子回车”的典故.

广学多闻之外,严于律己也是抵达智慧殿堂的重要法门.放纵自己的人不可能有智慧.古人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的要求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有点难,但对智者来说却是一门必修课.

(子规摘自《济南时报》2010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