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近月远觉月小

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451 浏览:31718

王阳明有一首诗叫作《蔽月山房》,诗中写到:“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于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虽然和《两小儿辩日》一样说的是些理趣,然世人独见王阳明心学在哲学、史学中的地位,却不知王学左派对明代文学的影响.隔着哲学史学这两座大山,便不见文学中的心学;隔着唐诗宋词这两座大山,便不见明代中晚期文学这轮圆月;哪知山小月阔,风景一般美好.

◎管中窥豹:诗中心学

《忆诸弟》是王阳明在回到京师时所作的一首诗.“久别龙山云,时梦龙山雨.觉来枕簟凉,诸弟在何许.终年走风尘,何似山中住.百岁如转蓬,拂衣从此去.”只从这短短四十字,我们就可以窥见阳明先生以心学入诗的独特韵味.“久别龙山云,时梦龙山雨.”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龙泉山是王阳明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记忆,他留恋故乡山水,叹惜时间流逝,在这句诗中“云”、“雨”二字形成互文,在首联即显出先生不显山不露水的文字驾驭功力.而颔联“觉来枕簟凉,诸弟在何许”中,一个“凉”字由身及心,以通感之法写出了梦境与现实的同物之感,构成了一个游子客居他乡心境苍凉的有我之境.至末两联,“终年走风尘,何似山中住.百岁如转蓬,拂衣从此去.”似写我而非写我,由有我之境的同物之感过渡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般的无我之境的超物之感中,慨叹时光流逝,白衣苍狗,实乃朴素中见警策.

◎花开寂寂:理中心学

每每看到这首诗,心中都不免会浮现阳明先生在龙场时与弟子的一段对话.弟子向他请教说: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先生所谓的“心外无物”并非是说未在我心中之物即是不存在,而是说只有在我心中的事物才是我所看到的世界,因此先生所倡导的知行合一即是要我们努力地开阔眼界,在心中容纳万千世界.从美学角度考量,这显然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式的美学,强调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即主观与客观的良好互动.同时,也告知人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创造美.

◎浪里淘沙:史中心学

明代中后期思想文化活跃的重要契机是王学的兴起,而后心学与禅宗相结合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促使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发生了变革,开始用批判的精神去对待传统、人生和自我,为明代掀起复苏人生、张扬个性的思潮创造了一种气氛,启发了一条新的思路,提供了一种理论武器.这一思潮对于冲破僵化的思维,在创作中强化主体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于是,在诗文领域内激荡起一种与传统文学观念相对抗的“性灵”说.本来,“性灵”之说,古已有之.但传统的文学观念把“伸抒性灵”视为“小”,把事关教化、有益庙堂视为“大”,于是,文学的个性、风格、特色就往往淹没、融化在内容和形式的共性之中.明代中期,李梦阳、徐祯卿等开始重“情”,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和个性表现,至袁宏道终于响亮地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一时间,徐渭、李贽、于慎行、汤显祖、屠隆等纷纷发表类似的议论,创作主体意识明显加强,文学的个性特征也随之鲜明.与此同时,小说、戏曲中突出人格独立精神和张扬个性的人物形象也陆续亮相.文学在个性化的道路上迈进了可观的一步.随着主体意识的加强和人的自我价值的觉醒,肯定世俗人欲,肯定“好货”、“”的潮流,也将文学家的目光引向“穿衣吃饭”、“百姓日用”,写“时俗”、写物欲、写,扩大了题材范围.他们面向现实,注重用通俗的语言,真实而细腻地开掘和表现人的心灵,特别是由此而提出的一些有关青年男女争取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的作品,有力地冲击了当时的封建礼教,致使明代文学呈现出一种新的气象.


◎星海泛月:美中心学

王阳明心学对明中期以后的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带有革命性的影响,特别是对一些经典名作,如古典小说《西游记》《梅》《红楼梦》等,戏曲如徐渭的《四声猿》、汤显祖的《牡丹亭》等,文论如李贽的“童心说”等,都带有阳明心学鲜明的烙印.阳明心学从新的角度,把人们的思维引导到超越自然物质的良知时空,也许这更加接近艺术美的本质,精神世界的“大美”可以说是人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阳明心学并非属于一般的艺术美学,它不仅仅是属于那个时代形而上的美学体系,朗照着近世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而且对现代艺术美学都有积极的意义.继承和光大这一文化遗产,也许对繁荣新时期的文艺美学、文学创作不无现实意义.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