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例介入性心导管术中的临床护理

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300 浏览:21893

【摘 要 】目的探讨介入性心导管术中的临床护理的重要性.方法对41例行介入性心导管术的患者实施整体的护理程序,并与未行整体的护理程序的41例介入性心导管术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应用整体的护理程序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行专科的护理程序的患者(P<0.05).结论在行介入性心导管术治疗患者时,专科的护理程序的应用明显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关 键 词 】专科;护理;程序;介入;导管术

近年来,介入性心脏导管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但由于该技术需行股(桡)动脉穿刺或者股静脉穿刺,部分患者术中使用大量的肝素、造影剂及导管对血管的刺激,加之患者术前、中、后的生理心理发生变化,可能引起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这一技术的发展给护理及康复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而随着临床科室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的转变,使患者彻实得到从入院到出院全过程系统化的整体的护理,体现护理的连续性、系统性成为必要,通过加强患者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的护理工作,使患者的情绪稳定,接受手术,术中及术后能积极配合医务人员,降低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我们对41例行介入性心导管术的患者应用整体的护理程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1月――12月心内科收住并行介入性心导管术的患者41例为治疗组,其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8-76岁,平均年龄(44.2±9.5)岁.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术18例,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PCI)9例,永久起搏器置入术5例,射频消融术(RFCA)4例,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5例.选择2004年1月――12月行介入性心导管术的患者41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14例,年龄3-73岁,平均年龄(45.6±7.8)岁.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术20例,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PCI)8例,永久起搏器置入术4例,射频消融术(RFCA)3例,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介入性心导管术的类别、术者、手术方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治疗组应用整体的护理程序,而对照组未应用整体的护理程序,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1.3临床护理措施首先,选1名护士为专职心导管责任护士,经过心导管系统理论培训后上岗,自患者入院后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病、心功能状况、患者需行心导管术的种类,患者对心导管术的了解程度及心理承受能力、术者、手术方法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根据所收集的评估资料,进一步对患者手术的危险性及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作一个预测,从而及早发现并确认患者现有的或潜在的影响手术成功及安全的健康问题.根据影响手术成功及安全问题将患者分为三类,一类患者,患者可以安全接受心导管术,无影响手术的因素,常规术前准备;二类患者,有影响手术安全的因素,但经过相应的术前治疗及护理后才可以安全接受心导管术,此类患者,除常规术前准备外,需分析影响手术安全性的原因,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护理及健康教育,必要时给予镇静剂辅助治疗;三类患者,患者明显存在有影响手术安全的因素,暂时不宜接受心导管术,此类患者,给予专门的心理疏导及护理,同时,建议医生给予相应的治疗后再次进行综合评价.然后根据这三类患者的评估机构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因材施教,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如对于心功能分级在Ⅱ级或Ⅱ级以下,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强,手术前无焦虑或存在轻度焦虑者,可作为一类患者.心功能Ⅱ级或Ⅱ级以上,但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差,术前出现中度或重度焦虑,或年龄为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则列为二类患者.在实施临床护理过程中,强调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注重因人施护,体现个体化特点.


1.4所有 据均以百分率表示,各个数据间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分组对照组41例患者中,一类患者10例(24.39%),二类患者30例(73.17%),三类患者1例(2.44%).治疗组41例患者中,一类患者8例(19.51%),二类患者31例(75.61%),三类患者2例(4.88%).

2.2两组患者并发症的比较见表1.治疗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介入性心导管术是一种有创检查和治疗,不同患者的耐受性不同,从两组患者的分组结果来看,大部分患者属于二类患者,需进行相应的术前护理准备方能接受心导管术.从本组资料来看,实施整体的护理程序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我们对于老年患者,尽可能缩短术前禁食、水时间,因为禁食时间过长易致虚脱[1],同时对于不能进食的患者也要采用静脉补液的办法来纠正血容量不足的问题[2].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手术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