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陈力生与党史工作的不解之缘

更新时间:2024-04-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172 浏览:95066

今年是中国建党90周年,也是安徽省党史工作机构成立30周年.在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我们不由得回忆起父亲陈力生与我省党史工作结下的不解之缘.

党的历史是我党的宝贵财富,征集好、研究好、宣传好党的光辉历史,发挥好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981年5月,党作出重要决定――在、省、地、县全面开展党史资料的征集编纂工作.安徽省委对这一政治任务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安徽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在全省开展党史资料征集和整理、研究工作.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在组建办事机构、充实工作人员的基础上,决定以“广、深、清”为目标,突出征集重点,全面规划我省党史资料征集和编纂工作.全省分为皖中、皖西、皖南、淮北、淮南五个片,各片均由熟悉当时党史情况的老同志负责征集编纂.其中皖中片由我父亲陈力生牵头负责.

父亲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起历任无为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临江县委书记、皖南地委组织部副部长、抗联主任、江流工委书记、巢无工委书记、皖西行署副专员,1949年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时任军管会交通部长,负责征集渡江船舶及训练水手工作,对皖中片1938年至1949年的党史情况非常熟悉.1982年12月,省委一纸调令,将父亲调任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副主任兼办公室副主任.父亲不负重托,以极大的工作热情投入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夜以继日地组织开展党史资料的征集编纂工作.


皖江抗日根据地是我党领导的19个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由巢无、和含、皖南和沿江4块基本区域组成.1938年春,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皖中抗日,于1939年组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同年5月成立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1941年皖南事变后,留在皖中地区的新四军部队和皖南事变突围出来的新四军部队合并组建为新四军第七师.1942年4月皖鄂赣边区委员会在无为成立,同年在无为成立了皖中行政公署,1945年1月皖中区党委改称皖江区党委,皖中行署改称皖江行署.自此,皖中革命根据地即称皖江抗日根据地.抗战胜利时,皖江抗日根据地面积已达3万平方公里,人口达300万.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对于全国抗日战争乃至1949年解放战争中的渡江战役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特别指定安徽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负责编纂《皖江抗日根据地》资料丛书.父亲由于经历了皖江抗日根据地创建全过程,这项任务就责无旁贷地落在我父亲身上.接受任务之后,父亲从到地方四处奔走,他在江苏、上海、云南、东北等地组织走访在皖江抗日根据地战斗过的老同志,梳理出皖江抗日根据地的组织脉络和重大事件.1986年5月21日,在安徽合肥召开该书审稿会,原皖江区党委副书记李步新(新中国成立后任组织部副部长)等29位老同志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审稿.时任省委副书记、省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袁振主持会议,省长王郁昭到会致词.1986年7月、11月和1987年2月,该书编审委员会又在巢湖连续召开3次会议,终于最后定稿.1990年2月,《皖江抗日根据地》作为中国历史丛书之一,由党史出版社正式出版.手捧着《皖江抗日根据地》,父亲激动得热泪盈眶.

当父亲接到省委调令,被任命为省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副主任及办公室副主任时已67岁(当时尚未实行离休制).他不顾年事已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极大的工作热情,投身安徽党史资料征集编纂事业.离休以后,他在有生之年始终饱含着对党史工作的执著之情.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改为党史工作委员会后(党史研究室前身),他经常应邀出席有关皖江抗日根据地党史会议.直至1995年底去世前一个月,他还陪同当年担任皖江行署主任的吕惠生烈士的亲属,以及来自各地的当年在皖江地区共同战斗过的老战友们,去皖江区党委旧址考察,到无为烈士陵园凭吊革命烈士.

父亲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为安徽党史尤其是皖江地区党史绘上浓墨重彩,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资政育人的生动教材.

(责任编辑:周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