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学语文教育争的现状与反思

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513 浏览:120574

摘 要: 本文重点探究了三个课题,一是语文教育论争的概念与意义,二是中学语文教育论争的发展现状,三是对现状的反思,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参考,并促进我国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

关 键 词 : 新课标 中学语文教育论争 发展现状 反思

自二十世纪初期语文教育设立以来,围绕课程性质、目的、任务等所开展的教育论争持续了整整一个世纪.时至当代,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育论争再掀,在新时期,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迷茫与困惑.在新课标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应该教什么?是侧重于学生,侧重于教材,还是二者兼顾?仅侧重于学生,则教材失去了意义;仅侧重于教材,而学生又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二者兼顾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凡上种种,都是新时期学术界的论争对象.因此,本文是基于上述背景所开展的论述与反思,期望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参考,促进我国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教育论争的概念与意义解析

1.什么是教育论争

当代,论争是一项广泛存在于社会各界并促进社会发展的实践性探究活动,论争的前提是分歧,论争的方法是提出论据并以此来辩证,而论争者与论争的对象即为论争的主体与客体,由此可见,论争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即论争者、论争对象和论争的依据.

在教育界,围绕学术分歧所开展的论争千百年来从未间断,论争者包括教师、教育专家甚至社会各界人士,而论争客体大多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近年来更转向了教师素质和教育方法.在围绕教育所开展的论争中,论争是核心,而教育仅是对论争的限定.


2.教育论争的意义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一个不争的事实,即教育的低效性,虽然近年来中国大学生的数量呈直线上升曲线,但与国外相较,中国大学生在创新和实践领域都较为逊色,这是一件关系民族存亡的大事.教育论争首先对我国当前的教育进行了批判,其目的是为创新教育,强化教育的效用.因此,开展教育论争不仅关系教学质量,更关系民族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

二、中学语文教育论争的发展现状

历年来我国的语文教育论争是与时俱进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不同的论争主题.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邹静之在《北京文学》的实际观察栏目以“忧思中国语文教育”为题发表了《女儿的作业》等三篇文章,从而引发了针对语文教育的大讨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新一轮的语文教育论争又集中在了教师思路和教学方法两个层面上,而这与上世纪末的教育论争是一脉相承的,严格来说,是对邹静之教育论争的延续.截至当前,这场跨世纪的论争尚未结束,论争者主要对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泛语文、非语文、伪语文”的批判.

那么,究竟什么是泛语文?《名师课堂教学实录》(浙江教育出版社)一书中收录了这样一则教学案例:

在《智取生辰纲》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用半堂课的时间以“杨志为什么会丢失生辰纲”为题展开了讨论,最终总结出了学生的八个观点,即:部下无能、权力受制、对手强大、天意弄人、作者安排、内部矛盾、自掘坟墓、社会因素,随即总结课堂.

该文刊出后即引起了反响,有人质疑在这八个观点中学生学到了什么,更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批判了该教师所采用的方法是“课堂教学与语文教育的剥离”,指出教师应让学生在这一课中学到语文知识,而不是学会应当如何“押运生辰纲”.

对于这样的批判,该文作者从两个视角开展了反批判辩论:第一,从语文教育的视角,认为语文教育的核心不仅在于传授教材知识,更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课堂讨论”正符合了这一要求;第二,从课堂教学的视角,认为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即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发展学生对文本的总结能力,而学生所提出的八个观点虽不准确,却达到了启发学生思维和提高总结能力的任务要求.

综合现状,笔者认为总体来说开展语文教育论争是有益的,对我国的语文教育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推动.然而论争并未结束,即说明当前仍未得出应如何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力论据,因此,反思语文教育论争现状并尽快提出有力论据,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三、对语文教育论争的反思

语文教育论争并非无休止的针锋相对和语言攻击,而应当是对论争客体进行客观评价,并吸收对方的思想,最终提出科学的解决策略.那么,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应当是什么?针对这一论争对象,笔者认为需从多个角度分析课堂、教材、教师、学生这四个主体.

首先,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导入课题并让学生吸收课题,从而达到多个教学目标,对于教师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然而课堂教学无非是让学生实现知识、技能、思维和意识四个方面的提高,因此对课堂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则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

其次,对于一篇课文,如《智取生辰纲》,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掌握的知识是课文的社会背景、课文出处及其中心思想;学生需掌握的技能是写作技法;学生需生成的思维即懂得总结失败原因;学生需形成的意识是阅读原著,拓宽视野.只有将上述四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才能达到新课标要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再次,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首先应吸纳论争对方对“泛语文”课堂教学的批判,而不是不问缘由地奋起反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更要开发自身的教学潜能,从多个角度向自己提出问题,如是否已准备好授课?授课中会遇到哪些情况,自己是否有能力应对?等等.

最后,学生的能力是反映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教师应从多个角度检测学生的素质,并观察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情况.如建立学生档案,对教学前与教学后的学生状况进行详细的记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情况,以备随时调整教学方案,或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等等.

语文教育论争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所要做的不仅是应对教育论争,更需主动参与教育论争,并对论争进行反思.只有这样,我们的基础教育才能收获效益,只有这样,我国的教育事业才能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