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源头活水”解“均衡难题”

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66 浏览:15791

长期以来,城乡学校师资结构、师资水平差异较大,是制约我县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2006年,我县率先在全市实施了城乡教师岗位交流制度,在人事工资关系不变的情况下,采取分期分批,一期三年的方式,让城乡教师的工作岗位流动起来,实现优质教师资源由学校垄断变为全县共享.从师资这一源头入手,解决我县教育均衡发展的难题.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这一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9年,我县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

分步推进,统筹配置师资

2005年,我县实施城乡教师双向流动试点,安排30名北京城区教师到农村任教;同时,抽调50名山区学校校级以上骨干教师到县城学校学习提高.交流期限为一年.

2006年,正式启动教师岗位交流制度,将交流时间由一年延长至三年.从2006年至今,共有1050名中小学任课教师参与了交流,山区进城交流552人,城内交流到山区468人,城内校际交流30人,交流教师人数占到了全县中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近30%,涉及到52所学校,涵盖了所有的中小学学科,成为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为加快密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实行教师岗位交流的基础上,2007年初,我们积极探索实行校级干部岗位交流制度,促进城乡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共同提高.33名学校正职干部进行了首批轮岗;2010年11月,31名正职干部进行第二轮交流.干部交流期限为6年.

有序开展,统一管理要求

为确保教师岗位交流工作的有序开展,我县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部署.

1.严格条件,明确待遇

交流的主体是教师,交流工作成功的关键也是教师,所以,首先要把好选人关.县教委明确规定:上年度被评为中级、高级职称且无山区工作经历的县城教师必须到山区学校交流.县城学校一定要把政治素质好、教学能力强、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校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优先选派到山区;山区学校要选派45岁以下的青年任课教师到县城或平原地区学校交流,优先选派校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或有进取心、学习意识强、具有培养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到城内交流.

为解除交流教师的后顾之忧,对交流教师的待遇做出明确规定:一是交流期间原聘用合同不变、工资关系不变、福利待遇不变;二是年度考核、评优等级、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选等,参加交流的教师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三是交流到山区的教师每人每月享受40-70元的交通补助,享受农村教师每月600元绩效工资,如果是县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享受山区标准的每年一次性奖励.


2.政策配套,细化管理

交流之初,县教工委、教委就制定了《密云县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岗位交流工作的意见》、《密云县教育委员会中小学教师岗位交流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使这项工作从一开始就做到了规范、科学.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对交流教师政策逐步进行完善和细化.对岗位交流教师的岗位设置、绩效工资发放、课时津贴核定、绩效考核等问题,进行了具体规定,保证了交流工作的顺利进行.

各校对交流教师本着“一样管理、一样使用、一样对待、一样培养”的原则,共同管理交流教师这支队伍.如大城子中学、季庄小学、石城小学、北庄小学,交流教师占专任教师一半以上,古北口中学、北庄中学等5所学校,交流教师占专任教师约40%,可以说,交流教师担起了学校工作的半壁江山.而有些学校的某个学科完全由交流教师担任,如北庄小学、新城子中学的体育教师、密云四中的物理教师都是交流教师.各校在坚持“发挥优势、用人所长”原则的同时,妥善合理安排交流教师工作,提供研修、外出学习、做课、评课的机会,为交流教师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3.提高认识,加强宣传

教师对交流工作的认识程度直接决定其是否真心愿意参加,是否全身心投入到此工作中.城乡教师岗位交流,打破了校际壁垒,改变了原有的管理秩序,增加了一定的工作困难.为提高全体教师对交流工作的认识,推动城乡教师交流工作深入发展,我们高度重视宣传,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无论是教委、学校,还是交流教师,都要看清形势,顺应潮流,提高认识,以勇于改革的心态面对教师交流带来的新问题,以积极探索的精神完善交流教师管理的各项措施,以跨出校门找差距、新的环境求提高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委定期组织交流学校校长研讨会,研究分析交流工作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总结经验,增强交流效果.每年暑检测前召开一次总结表彰大会,总结交流工作中的经验与不足,表彰交流工作中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总结教师岗位交流工作成果、分享交流教师成功经验,我们出版了《为有源头活水来——密云县交流教师文集》一套,同时利用县电视台、广播、网络等多种途径,宣传交流工作中所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

双向交流,同发展共受益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密云县初步实现了教师的合理流动,有效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总结起来,实施教师岗位交流制度以后,带来三大显著变化.

第一大变化:城镇教师下乡“播洒爱心”,重塑师德,引领山区教育共提高.

交流到山区的教师切身感受到了山区教师的艰辛,在师德修养方面得到了熏陶和重塑.比如:交流到太师屯小学的郑凤华老师,每天晚上11点之前几乎没有休息过,认真探索适合山区学生特点的教案,由于双眼疲劳过度,医生开出检测条准予休养,但她还是念念不忘学生们,坚持上班.艰辛的付出换来了成绩的丰收,她所教授的班级,在抽测中获得了山区第一的好成绩,她辅导的学生在口算、数智等活动中多人获得一、二等奖,她连续三年被评为师德先进个人.

交流到山区的骨干教师通过示范引领,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传递”到山区教师手中,培养出一大批新的山区教学骨干.项连弟、宋立亚、崔连辉等市、县级骨干或学科带头人,交流到山区学校后,主动承担起培养教师、传播课改理念、带动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任务,通过带组、带人、指导活动,为山区发展培根固本,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几年来,交流到山区的教师,有11人被评为市级骨干,67人被评为县级骨干.

第二大变化:农村教师进城潜心“学艺”,抓住机遇,奋勇拼搏敢争先.

从山区到县城的教师,充分利用城内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和良好的生源条件,珍惜学习锻炼的机会,勤修“内功”,迅速成长起来.比如:密云三中接收的43名交流教师中,有7人晋升专业技术职称,其中1人晋升中学高级,6人晋升中学一级;密云四小接收的16名交流教师,其中3名晋升为小学高级,现在已有10人为小学高级.几年来,交流到城内的教师,有20人被评为市级骨干,49人被评为县级骨干.

第三大变化: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双赢,全县百姓得实惠.

岗位交流为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搭建了锻炼、交流和发展的平台,经过几年的历练,双方学校都培养了一批新的骨干力量.2006年至今,在岗位交流中,有124名工作成绩突出的交流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其中,23人评上高级职称,101人评上中级职称.

教师岗位交流工作直接促进了城乡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山区学校的教学成绩进步明显.例如,2007年至2011年,古北口中学比较优秀率由4.6%上升至25%,上升了20个百分点;新城子中学比较优秀率由0.97%上升至17.98%,上升了17个百分点;高岭中学比较优秀率由6.79%上升至11.98%,上升了5个百分点;城内学校五中比较优秀率由24.41%上升至28.98%,上升了4.6个百分点.山区、城内教学齐发展,让学生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教师岗位交流,得到了全县百姓的理解和支持.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我县以实施教师岗位交流制度为契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如何在推进均衡的过程中实现优质,既是长远大计,又是当务之急.今后,我们将继续高度重视均衡发展问题,在搞活机制上求深化,在加强管理上下功夫,在提高水平上做文章,努力促进我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