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727 浏览:106059

一、 以人为本——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人文整合

1. 关注生命、促进发展,实现课内资源和课外信息完美结合.执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课件:“和平!和平!和平!”字体由小到大,体现了呼吁和平的愿望由弱渐强.为凸显文本主旨,我还先后多次引入课外学习资源.如课始播放电视台“关注伊拉克特别报道”录像,再现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的灾难与痛苦,启发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倡导和平、反对战争的观念,使学生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得到升华.

2. 关注情感、尊重体验,实现单一的静态文本与丰富的动态画面完美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拓宽了通过文本来理解内容的渠道,通过创设优美的学习环境,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或转变为真实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体验,让学生去欣赏,去感受,去触摸,去联想,实现由导情到融情的飞跃,变理解文字为感悟生活,主体之情与文章之情融为一体,从而获得对文章深层意蕴的领悟.

以《西湖的“绿”》教学为例,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静止的文字做了格式的改动,用了诗化的方法,在娓娓动听的音乐声中,播放一幅幅绿得有层次的自然风光图,然后定格在一张图片上,作为背景图.如诗如画的境界,占据了学生的心灵.学生伴随着动人心弦的乐声,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地读起来,进入到意境优美的绿色世界中.

3. 关注主体、认真探究,实现开放的学习平台与共享的学习资源完美交互.充分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所提供的广阔的发展空间,构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实现人性化、个性化、合作化的学习,是我们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 我执教《爬山虎的脚》一文时,凭借课件和网络,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本课的多媒体网络课件在校园网络的支持下,按照知识点编排为一个个块状,成为一个专题学习的“积件”.学生在开放的空间可以任意选取、自由决定学习的先后顺序.课件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视频资料,多样的探索题、生动的画面、富有感染力的音乐将教材的难点细化、形象化,突破教材难点设计了一系列帮助学生攻克难点的策略和步骤.学生可看、可读、可听、可思、可练、可议、可画,完全自主地探究疑难问题,在创设的学习环境中释疑解难.例如,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的脚的位置”这一问题时,对于抽象的语言文字感到费解,这时通过“长脚”的动画视频,可以从微观上对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建立准确的认知,并能通过“添脚”的实践操作,点击到“脚”的正确生长位置,就能清楚地看到“脚”从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快速长出的动态过程,还能通过“画脚”加深理解,最终独立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探究.

二、 以学定教——信息技术与教学策略的有机整合

1. 虚拟情境激发学生求知.学习环境是学生学习的条件和场所,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学习意义的建构和兴趣的提高.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为例,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即以一个虚拟情境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大家喜欢看电视吗?今天,罗楠为大家带来了一个电视栏目,你们想看吗?”虚拟节目主持人——罗楠同学走上前台,配合多媒体课件,声情并茂地介绍了圆明园从辉煌走向毁灭的沧桑历史.随后,“主持人”请大家以科学家的身份,研究由 “历史学家”“建筑家”“家”提出的问题:“(1) 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2) 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3) 为什么说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这种虚拟的学习环境改变了学生的身份,刺激了学生的需要,优化了学习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情境的创设不能单一地满足“教”,在更大程度上应该促进“学”.

2. 合作学习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网络教学的模式对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提出了挑战.进行网络教学的实践时,一方面要利用人机交互功能,在估计学生可能出现困难的环节设置“友情提示”或“帮助”键,灵活地将自主探究、亲身实践过程加以分解.检测如还有困难,可通过语音系统请求个别指导或帮助,以“人―机”“师―生”“生―生”互动的形式,推动学生自主实践获得成功.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教室的点播功能,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或设计在大屏幕上展播,组织学生分析、评论同伴的思维成果,或评或改,加强了合作学习,增强了学习实效.


3. 质疑问难让学生崇尚真知.利用网络教学可以消除学生提问时害羞、畏惧的心理.学生通过文本将自己的问题输入教师主机或发布网上,而不用公开自己的姓名.教师收到信息后,可根据所提问题灵活处理.如问题简单,可直接作答或提供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对有价值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三、 预设生成——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的完美整合

1. 激活情趣,于课堂“开篇”时.教学伊始,先让学生观看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辅助课件,学生有了兴趣,自然能主动、愉快地学习.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的教学,上课后,我先播放雪花儿纷纷扬扬从天而降的动态画面.那飘洒的舞姿,银装素裹的世界,动人心弦的乐声和教师动情的语言描述,把同学们带入了一连串丰富生动的情境之中.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想象下雪天自己会怎么玩.交流完内心的想法后,再点击画面,出现文中的几种小动物.“小动物们在雪地里会玩些什么呢?”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入学习目标中.

2. 直观显示,于教材抽象处.小学生阅历有限,往往在理解和领会教材中概括性描述的内容,或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文字时,有一定的困难,有些学生因此失去兴趣和信心.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这些内容具体化、直观化.例如,《可爱的草塘》一文的教学,学生读到“近处的呈浅绿色,远一点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等”时,那么辽远的意境是学生凭空想象不出来的,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再现草塘的美,学生即能快速理解了.

3. 发展创造,于思维训练点.多媒体的优化组合,把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发展儿童语言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如教学《月光曲》一文中时,学习到皮鞋匠的联想一段话时,播放动听的《月光曲》音乐,并配以饱含的朗读感染学生,让学生细心感受、体会,然后想象月光下海面上的不同景象,用画笔描绘或用语言文字表达,学生的思维能走多远,画笔就能画出多少,语言就能产生多少.

4. 拓展创新,于课堂总结时.一节课接近尾声时,学生已有倦意,而教师却希望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完成画龙点睛之笔,使学到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升华.此时,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或以快捷有趣的形式对本课作总结,都能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例如,在《守株待兔》一课的结束环节,教师可以先播放图文并茂的动画课件,然后将画面定格于“庄稼地里处处荒草,种田人一无所获而又无可奈何” ,转而向学生提问:“你想对这个人说些什么?”让学生在课文“留白”处想象创造,表达并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产生思维创新的火花,思想得到升华.

(作者单位: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城镇第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