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主学习数学之我见

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82 浏览:9491

摘 要:学习是一种过程,只有直接参与探索的全过程,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的生趣和成功的喜悦,才能深得知识的奥妙和价值.学生参与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只有大胆放手,充分去发挥学生能动性,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才能达到主动参与学习的目的性,才能不断地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全面素养.

关 键 词 :自主学习;有效途径;提高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039-0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2年新版)》(以下简称为《 课标》)设计理念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明确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过程.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去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从学会走上会学的轨迹,不断提高探索知识的能力.这是当代每个小学数学教师亟需思考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重视学生学习的方法,有的放矢去让他们积极参与

古语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经典的话题道出教育的方法论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师,如果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产生的教学效果也截然不同,这是司空见惯的事了.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形成.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教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方式方法.

基于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而且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教给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尽快地掌握知识的技能技巧,可谓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如果学生掌握了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化归”思想方法.那么在教学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时,学生就会利用这种思维方法,潜移默化地进行知识迁移.又如:在教学简便运算时,像32×125这种类型的题目,我先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因数中能否凑成整千整百数,一经提醒学生自然会想到8和125可以凑成1000,因此必须把32分解成4和8.先把8乘125得出1000,再算1000乘4那就简便多了.课后总结时,重点提醒学生,以后解答类似题目时,可以采用这种“分解法”.学生有了这些思维方法,通过灵活运用已掌握的方法来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同时,教师教会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课后及时做好反馈与总结;完成预习后,要求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并要求他们带着预习时不懂的问题通过听老师讲课分析及指引思考方向,自悟找到答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如教学中的一句名言所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不断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学生操作过程,创造性地让学生自觉去参与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然而,现在有不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片面追求升学率,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毫无思考的余地,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这种本位倒置的做法,使教师劳而无功,事倍功半.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喜欢动手的天性特点,安排好操作的目标:解决什么难点,突出什么重点,对学生操作的过程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达到什么要求,教师都要做到胸有成竹.因为目标明确了,才能舍得在操作上花时间,应在哪些地方投入时间最合时机.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操作,而且使学生操作起来才有序.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在课前有计划多地为学生安排时间,让他们去做例题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各种形状的纸片,让学生在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量一量、拆一折、拼一拼等活动中,对数学产生兴趣.上课时,我引导学生把最直观的圆形对折成两部分,特别强调折成的两部分要同样多,从而引出“平均分”.然后沿着折线剪开,让学生清楚地认识二分之一的概念.最后分别让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各折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三、三分之一等分数,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其中的一份是整个纸片的几分之一,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重视学生合作研讨,从质疑中让他们获取新知

讨论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许多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和易混易错的知识都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中得到解决,讨论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它让不同层次学生共同参与学习,也是最的教学手段,同时也培养出学生的协作精神.因此,在教学中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来讨论,为他们提供各抒己见的平台.这有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教学中我先出示三个小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①两端都种;②只种一端;③两端都不种.这三种情况下的植树问题一样吗?该怎样列式?问题一出,同学们就各抒己见,有的小组通过画图得出结论;有的小组总结大家讨论的意见获取答案.①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棵数等于间隔数+1;②只种一端的:棵数等于间隔数;③两端都不种:棵数等于间隔数—1.正如《课标》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总之,教师的心中只有时时装着学生,为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导,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导,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学会求知,成为跨世纪的合格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