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电线路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中常见问题解决

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33 浏览:15668

摘 要 下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对送电线路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分析结果对解决对策进行了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 键 词钻孔灌注桩基础;常见问题;原因分析;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6-0188-02

0 引言

常熟地区位于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境内水系发达,河渠纵横,鱼塘密布,泥沼、河网较多,送电线路基础施工适合灌注桩基础.由于灌注桩的施工环节较多,工艺较复杂,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水下混凝土的隐蔽灌注,无法直观的对质量进行控制, 人为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容易造成质量事故与进度滞后,情况严重者将影响桩基工程和电网的安全.下文以常熟地区人文与地质环境为依托,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就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遇到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1.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

1.1 施工准备阶段

1.1.1 政处及民俗特点,百姓阻挠施工

原因分析:1)土地的缺失、农民赔偿意识的加强;2)电网密布,塔位基础位置难以避免位于蟹塘及农田;3)现场交叉跨越众多,居民不容许线路跨越房屋,杆塔及横担不能对准民宅大门.

解决对策:1)设专人负责赔偿,紧密联系地方政府,提前进行说服沟通,争得理解.施工时尽量保证道路、渠道畅通,将扰民降到最低;2)编制符合现场实际的施工方案,合理布置临时施工场地,尽可能减少施工占地面积,尽量做到少占甚至不占用鱼蟹塘及农田;3)认真进行现场勘测,积极联系设计,对局部跨越房屋的进行适当改道,合理选择线路路径、优化塔位基础布置;4)对杆塔及横担对准居民大门的,利用标准化铁塔力学特征,将档距适当调整,以避开此类现象.

1.1.2 施工力量不足,基础分坑进度滞后

原因分析:1)线路施工作业点多面广,杆塔周边环境影响大;2)工程技术人员相对缺乏,素质参差不齐.

解决对策:1)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熟练操作,提高技术人员素质;2)巧用线路档距误差,对矩形基础分坑,只需用中心桩定位,不移动经纬仪,直接进行分坑,这样本基杆塔的中心点与设计相比就移动了1/2个长短根开之差,能满足规范要求.通过这一简化,减少了经纬仪的使用次数,节省了人工和时间,提高了效率.

1.2 施工阶段

1.2.1 钻孔过程

1)钻孔偏移倾斜

原因分析:(1)钻架不稳定,钻杆导向架不垂直,钻机磨损,部件松动;(2)土层软硬不均;(3)冲孔机成孔时遇探头石或基岩倾斜未处理.

解决对策:(1)将钻架重新安装牢固并对导向架进行水平和垂直校正;(2)如有探头石,宜用钻机钻透,用冲孔机时,用低锤密击,把石打碎,基岩倾斜时,投入块石使表面略平,用锤密打;(3)倾斜过大时,填入石子粘土,重新钻进,控制钻速,慢速提升下降往复扫孔纠正.

2)孔壁坍塌

原因分析:(1)下放钢筋骨架时碰撞孔壁;(2)护筒周围未用粘土填封紧密而漏水或埋置太浅;(3)未及时向孔内加清水或泥浆,孔内泥浆面低于孔外水位,或泥浆比重偏低;(4)遇流砂、软淤泥、破碎地层;在松软砂层钻进时,进尺太快.

解决对策:(1)下放钢筋骨架时保持垂直上下;(2)清孔完成立即灌注混凝土轻度坍孔,加大泥浆比重和提高水位;严重坍孔,用粘土,泥膏投入,待孔壁稳定后采用低速重新钻进.

3) 钻头不进尺

原因分析:(1)钻头粘满土块,排渣不畅,钻头周围堆积土块;(2)钻头合金刀具安装角度不适当,刀具切土过浅;泥浆比重过大;钻头配重过轻.

解决对策:(1)加强排渣,降低泥浆比重;(2)重新安排刀具角度、形状、排列方向,加大配重.

1.2.2 浇注混凝土过程

1)吊脚桩

原因分析:(1)清孔后泥浆比重过小,孔壁坍塌孔底涌进泥砂,或未立即灌注混凝土;(2)清渣未净,残留石渣过厚;(3)吊放钢筋骨架、导管等物碰撞孔壁,使泥土坍落孔底.

解决对策:(1)做好清孔工作,达到要求,立即灌注混凝土;(2)注意泥浆浓度和使孔内水位经常高于孔外水位;(3)注意孔壁不让重物碰撞.

2)夹泥,强度不足

原因分析:(1)淤泥彻底清除困难,浇灌第一斗混凝土进行封底施工时,容易混入混凝土中;(2)导管插入混凝土过深,浇注速度又较快,容易在孔体深部沉积较多的骨料,加上振捣造成的离析,容易导致桩体上部强度较低.

解决对策:(1) 清孔要彻底,严格控制孔底沉淀层厚度,使其不大于30cm,另依据桩径和桩底的浓度,正确确定出第一斗混凝土的体积;(一般可取1.5m3~2.0m3,也可以按桩身的设计体积10%加以控制);(2)导管插入混凝土内的长度应适宜,一般为2m~6m ,长桩可相应有所增加.

3)桩体空洞、蜂窝

原因分析:(1)混凝土在水下浇灌的过程中,其流动性、初凝时间、黏聚性能会变差,施工疏忽;(2)导管插入混凝土内过浅(<1.5m),成桩过程中混凝土的上升是摊铺式而不是顶升式,此时泥浆、泥块就容易混入;(3)设计的桩身直径过小,混凝土上翻时受到孔壁限制,产生空洞、蜂窝缺陷;

解决对策:(1)先做试验钻孔,通过检测钻孔的孔径、垂直度、孔壁稳定性和孔底沉淤等指标,核对所选设备、工艺方法是否符合技术要求;(检测时,孔壁的稳定时间应≮12 h ,检测数目≮2 个.对一些重要工程,可视情况相应增加测径数量.)(2)护壁用的泥浆应满足护壁要求,液面需高于地下水位0.5m 以上,有条件时,以高于地下水位2m以上更好;(3)加快混凝土灌注速度,缩短灌注时间,或掺外加剂,防止混凝土顶层进入钢筋笼时流动性变小,在灌注过程中,严格把握施工进度和时间,经常地略微提升导管,以使混凝土均匀注入.

2.结论

伴随着我国线路通道土地资源限制及超、特高压的快速发展,灌注桩基础施工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我们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完善管理方法,严格按规范、标准施工,充分重视施工的各个环节,加强过程控制与常见问题通病防治, 确保送电线路基础施工的质量和进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