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探初中物理规律教学

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560 浏览:16001

摘 要 :物理规律教学是使学生掌握物理科学理论的中心环节,是物理教学的核心之一.它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把握.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多年的物理教学经验,通过事例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搞好中学物理规律的教学.

关 键 词 :物理;规律教学;思维

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公式等)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反映了物质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示了物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物理学科结构的核心.整个中学物理是以为数不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为主干的一个完整体系,物理基本概念是基石,基本规律是中心,基本方法是纽带.要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必须让学生学好基本规律.

纵观整个初中物理,可以将物理规律分为以下三类:

1.实验规律

物理学中的很多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们叫做实验规律.如杠杠平衡原理、欧姆定律、阿基米德原理等.

2.理想规律

有些物理规律不能直接用实验来证明,但是具有足够数量的经验事实.如果把这些经验事实进行整理分析,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推理到理想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规律,这样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理想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真空不能传声等.

3.理论规律

有些物理规律是以已知的事实为根据,通过推理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叫做理论规律.如并联电路中电阻大小的计算等.

怎样才能搞好规律教学呢?

1.联系新旧知识、收集事实依据,学会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物理规律本身反映了物理现象中的相互联系、因果关系和有关物理量间的严格数量关系.因此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必须将原来分散学习的有关概念综合起来.只有用联系的观点来引导学生研究新课题提出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与新的兴趣.另一方面物理规律本身总是以一定的物理事实为依据的.因此学生学习物理规律也必须在认识、分析和研究有关的物理事实的基础上来进行.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更需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为基础.

2.建立思维方法,理解物理规律

初中阶段所研究的物理规律一般着重于用文字语言加以表达即用一段话把某一规律的物理意义表述出来,有些规律还用公式加以表达.对于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要认真加以分析,使学生真正理解它的含义而不是让学生去死记结论.例如牛顿第一定律这一理想规律的教学就可采用“合理推理法”,即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推理想象,由有摩擦的情况推想到无摩擦时的运动情况,最后把这一规律的内容表述出来.在理解时要弄清定律的条件是“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还要正确理解“或”这个字的含义,“或”不是指物体有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有时保持静止状态,而是指如果物体原来是静止它就保持静止状态,如果物体原来是运动的它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许多理论物理规律的内容可以用数学形式表达出来就是公式.要使学生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加以理解.例如:对于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应当使学生理解这一公式表达了电流的强弱决定于加在导体两端电压的大小和导体本身电阻的大小,即某段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电路中的电阻成反比,公式中的I、U、R三个物理量是对同一段电路而言的.把公式进行变换得到电阻的定义式R等于U/I.如果不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就可能得出“电阻与电压成正比”这一错误的结论.

3.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每一个物理规律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反映某个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的变化规律,而规律的成立是有条件的.因此每一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也是一定的.学生只有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才能正确地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才能避免乱用规律、乱套公式的现象.例如,欧姆定律I等于U/R,适用于金属导体,不适用于高电压的液体导电,不适用于气体导电,不适用于含源电路或含有非线性元件的电路.而且I、U、R必须是同一段电路上的三个物理量.

4.认清关系,加以区别

物理规律总是与许多物理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某些物理规律也是互相关联的,应当使学生把物理规律与同它相关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如:牛顿第一定律与物体的惯性虽有联系但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把惯性与运动状态等同起来,把物体不受外力作用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说成是“保持物体的惯性”.我们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物体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是否受力,任何时候都有惯性.而牛顿第一定律是一个反映这些客观事实的物理规律,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5.联系实际应用,掌握物理规律

对于重要的物理规律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而且要求学生灵活应用,因为掌握物理规律的目的就在于能够运用物理规律去解决问题.在新的教学要求中,不要求学生能解决复杂问题,但是应当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去说明和解释有关的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巩固和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学到处理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综合地运用欧姆定律、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等概念和规律解决日常生活中用电的简单实际问题、家用电器的选择与使用、用电多少的计算、保险丝的选择等.


最后指出,由于物理规律的复杂性,必须注意规律教学的阶段性,使学生对规律的认识要有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栏目编辑 刘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