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中考语文命题上的持续

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285 浏览:155648

赤峰市中考语文试题的突出特点是重积累、重阅读、重表达.整套试题分“经典诗文积累”、“阅读理解”、“写作”三大块,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经典诗文积累”考查范围是课程标准和教材规定背诵、默写的所有篇目,分值权重占20%左右;“阅读理解”一般选择4篇文章(或语段)作为阅读材料,分值权重占40%左右;“写作”题目为二选一,分值权重也在40%左右.

“经典诗文积累”较之各地试卷上的“语言积累及运用”(第一大题)重点更加突出,是纯粹的语言积累题.它改变了第一大题是个“筐”的状况,比如“语言的运用”,考虑到第三板块“写作”就是对语言运用能力最好的考查,还有阅读理解中的答题,除了考查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之外,用文字回答问题就是在“运用语言”,答题表述是否抓住要点,文字书写是否正确,词语使用是否恰当,语句是否简明、通畅、得体等等,这都是对“运用”语言能力的最有效的考查,根本没有必要再专门设题去考查语言运用.所以,这里的题干只称“经典诗文积累”,而没有随大流使用“语言积累及运用”.再如改错别字、改病句、仿写、语段内容概括、词语理解、结合语境填写词句、根据要求写话等常在各地试卷第一大题中出现的考查内容,有很多本该归到阅读或写作的范畴,事实上属于重复考查,有的虽不重复,但也与课程标准上对相关学习活动的要求有质的距离,如综合性学习的考题,名著阅读的考题等,所以,它们也没有进入赤峰市中考的第一大题.

“经典诗文积累”一般设3个小题,既兼顾积累面的考查,又突出整篇整段积累的考查.下面,以2012年的试题为例加以说明:

经典诗文积累(25分)

1.根据原文填空.(选做4个题,共4分)

(1)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__________.

(韦应物《滁州西涧》)

(3)苔痕上阶绿,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4)__________________,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记之》)

(5)______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6)__________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根据提示默写.(选做3个题,共6分)

(1)做事情应学会换位思考,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物,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用孔子的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感慨国势危亡、人生坎坷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游山西村》中暗含作者摆脱逆境的强烈愿望,同时包含深刻哲理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余光中的《乡愁》诗中,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等

3.默写课文.(共15分,(1)(2)题必做,各5分;(3)(4)题选做其一,5分.不写题目和作者)

(1)欧阳修《醉翁亭记》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至“而乐亦无穷也”.

(2)《孟子两章》中“人恒过,然后能改”至“而死于安乐也”.

(3)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全文.

(4)吴均《与朱元思书》中“夹岸高山”至“有时见日”.

近几年,赤峰市中考语文试题的“经典诗文积累”题基本稳定为这样的结构与内容.第1小题重在考查名句的一般积累;第2小题重在考查名句的理解性积累;第3小题则是对整篇整段的积累考查.这样,由一般积累到理解性积累,从名句到名篇,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的积累水平.另外,这部分试题还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如1题的6选4,2题的4选3,3题的必做与选做兼顾,就都较好地体现了试题命制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阅读理解”题一直在“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的课改理念指导下设题.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一个突出的做法就是确保每年有一篇课内现代文作为阅读材料.如2012年选了《羚羊木雕》,2011年选了《地球之巅》(节选),2010年选了《孤独之旅》(节选),2009年选了《说屏》等.这样做的理由是:初中3年,用了大量的时间学了那么多的现代文,考试时在积累方面用于考查的内容原本就少得可怜(我做过统计,人教版全六册教材中只有9篇课文有背诵要求),阅读上再一点也不涉及,很不利于阅读教学的开展.各地之所以出现不从课内选材的普遍现象,一方面,恐怕是因为曾经有过对教材内容死记硬背的弊端,有过机械理解“教啥考啥”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恐怕是因为有这样一个观点在起作用:阅读题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而课内的阅读教学,正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持续培养,用课外材料来考查课内形成的能力,合情合理.这些理由也就促成了目前课内现代文阅读考查缺失的局面,多少有点因噎废食的味道.从命题角度来说,任何一篇课文都能在回避、变通原有课后问题的前提下命制出新的题目,完全可以有效避免对学生在死记硬背上的误导;还有,用学生熟悉的阅读材料仍然可以很好地考查他们的阅读能力,毕竟有事理、情感、写法、语言等诸多考查角度供我们选择,毕竟有那么多的课文可供我们整合.

有一个现象,就是到了现代文阅读的复习备考阶段,学生几乎不再眷恋课本,而是整日穿梭在课外阅读材料中间,面对着永远也读不完的课外阅读材料,面对着前赴后继的模拟试卷,滋味又怎一个“苦”字了得!各地在“考试说明”中应该准确诠释“现代文阅读材料以课外为主”的含义,引领现代文阅读教学在复习阶段立足教材,适度拓展.平时,学生是以篇、单元为单位学过来的,到复习阶段,应该把篇和单元分成类别,在对重新整合后的课文再阅读中获得一类文章的阅读规律,同者求异,异者求同,这远比抛开课本漫无边际地“迁移训练”有益得多. 2012年,赤峰市中考语文试题在主观性试题答案的拟定上也做了新的尝试.

尝试针对一个现实问题:中考阅读题参的制订滞后于试题本身的进步,从某种程度上销蚀了试题改革的优势,对考生成绩的公正评价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命题者设计题目时尊重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课改理念,在题目的设计上增加了主观性试题、开放性试题的比重,给学生畅所欲言提供了相对广阔的空间.不仅如此,不少的试题在制定参的时候,都明确做出了类似“不求答案与参表述上的完全一致,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要酌情给分”的规定.这样看来,设计题目时有对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尊重,确保了学生能够有话可说;在参上又加了一道保险,以求那些“言之成理、自圆其说”的答案不受冷落,考试的结果一定会是公平公正的了.事实又是怎样的呢?不尽如人意!你给了学生施展才能的开放性题目,你提出了“言之成理、自圆其说”者都应各得其所的要求,但是,阅卷时老师们很难在参之外再去耗时细心甄别哪个“言之成理”哪个“自圆其说”,客观上阅卷时间不允许,依据参去批还得走马观花,哪有工夫去沙里淘金啊!主观上看一灵活起来标准就又不好掌握了,这个圆“说”和成“理”的尺度是什么?阅卷老师见仁见智,也许新的不公平就又随之出现了,大家还是不找麻烦的好,结果“参”常常就成了标准答案.如此一来,命题者美好的心愿,答题者的苦心经营,在阅卷的环节就都遭遇了“尴尬”,那些自立于参之外的合理答案被打折给分甚至不给分也就见怪不怪了.

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2012年,命题组成员在继续强调“不求答案与参表述上的完全一致,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要酌情给分”的同时,尽可能地给所有主观性试题设计多个参,尽量让答案覆盖学生思维的半径,这样,既照顾了学生合理答案的多样性,也给阅卷老师提供了公正阅卷的便利.如阅读题(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题干和参:

15.作者为什么认为“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是“一种根本的责任”?(2分)

示例:

(1)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

(2)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还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答第②段中“一个人唯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等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也可;答“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也就无法弄清他对这个世界负什么责任”也可.)

16.根据第④段的内容,说说怎样做才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3分)

示例:

(1)一个人要有自己的正确的价值观,不盲目地赶潮流、追时尚,不为别人的评价所动摇,自主选择职业和事业,勇于承担责任,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

(2)能够尝试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对社会上流行的事情,有自己清醒的判断;不因为别人的看法而轻易改变做事的目标.

17.第③段与第④段比较,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2分)

示例:

(1)第③段使用了对比论证;第④段使用了举例论证.

(2)第③段是正面论证,第④段是反面论证.

18.根据要求,品析语言.(4分)

(1)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示例:

①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对自己的人生要有责任心.

②运用反问,强调了对自己人生具有强烈责任心的重要性,语气强烈,引人思考.

(2)一个在生活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会坚定地负起人生的责任?(结合语境,理解加点短语的意思.)

示例:没有主见,盲目地随着社会的潮流走.

以上是对赤峰市中考语文试题“经典诗文积累”和“阅读理解”两个大题特点的介绍,下边再简单谈一下2012年赤峰市在作文评分标准上面所做的改进尝试.

近年来,各地中考作文题目一般是二选一,两个题目之间往往在题材、体裁的要求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而作文的评分标准则大都只有一个.用一个标准去评判两个题目下的文章,要想通用,规定就得“原则”,很难给出比较具体的规范.这对本来在阅卷过程中标准就不好掌握的作文评价多有不利.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今年命题组做了一个尝试,就是让评分标准更有针对性,在总体遵循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一个题目给一个标准.

2012年赤峰市中考作文试题(1)以“亲情的力量”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2)根据提供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的语文教师张丽莉和杭州长途客运司机吴斌的事迹材料及照片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倾吐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材料和照片略)

据此制定的评分标准如上表: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作文的要求,在具有真情实感的基础上,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有情节,有细节),议论文做到有理有据,原则上都要在3类文以上确定类别,再综合结构,语言等因素赋分.

为评分公平、准确、合理,建议二人阅卷,分别打分,取平均分;如二人评分之差大于(等于)10分,须由阅卷组长组织复评.

以上,是近年来赤峰市中考语文试题命制工作中的一些探索,成果是命题组集体的,只因为自己曾参与了命题工作,有过一些思考和感受,这里仅凭个人的肤浅认识做些介绍,不能代表意见,只当是一个命题实践者的“跳出山外再看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