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关注学生

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68 浏览:18658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以回归生活为基本趋向”.作为小学课程,它所要回归的当然是儿童的生活.课程和教材以生活为其取向,说明它所追寻的是一种真实的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回归生活,“知”“行”统一,注重实效是本学科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然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往往反差较大,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个矛盾,对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发挥德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的老师遵照课本传授道德观点,总以为自己传授的道德观点是正确的,学生不仅要接受这些观点,而且要按照事先设定的思路和程序去接受老师的观点.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带有明显的暗示性,让学生追随老师的思路想问题,紧跟老师讲课的思路转,将学生创造性的意见强行统一到标准答案上来.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受到禁锢,创新思维被压抑,独立的思维能力发展不起来,导致“知”“行”脱节.双重人格的产生,大大影响了德育教学的效果.

在教学调研时,我听过一堂五年级的思想品德课《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行为》,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行为”这一教学目标时,老师设计了一道辨析讨论题:“黄强在放学回家路上,看见一个小孩落水,他奋不顾身跳进河里去救人,这是什么行为?”老师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进行讨论,然后让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围绕这个问题学生们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说跳水救人是勇敢行为;“有的说如果他不会游泳也去救人,其结果两人都会淹死,那么这是一种鲁莽、冒险的行为;也有学生认为,如果他不会游泳,但他有救人的思想,也是值得学习的;还有学生认为去做自己不能办到的事情就不是真正的勇敢行为等.此题调动了学生的分析、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学生的讨论非常认真、热烈,最后由老师总结:黄强英勇救人的行为是真正的勇敢行为.以此结束了这次讨论,课后我与这位老师交换意见,执教老师认为是这道讨论题的针对性不强,距离老师预设的答案指向还不够明确,导致了讨论中出现众多说法,等等.对此我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组织学生讨论出现的这种现象

要打破长期以来人们既定的:“模式”,有求实精神,而教师应对这类偶发问题应给于正确的引导,对:“有救人思想的好品质”和“去做自己不能办到的事情是不可取的”观点应加以肯定,让学生克服片面性,学会全面看问题.思想品德课不仅要树立学生的良好道德观念,同时也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有有勇、有谋、求实、求真的精神.这是当今思想教育过程中的新课题.作为德育课的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中无视学生主体性,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念的强行灌输和机械行为的作法,以适应新课程对德育课的要求.

课堂偶发事件给老师提出了新的思考、新的要求.作为提高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更应该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德育教育的的核心是培养道德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问题的设计上都要重视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学生的思维被道德情境激活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内在的创新潜能,拓宽认识和思路.老师切忌按自己备课的固定思路去引导学生,应诱导他们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同时注意接纳不同的价值观,把握好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尺度.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去分析所面临的事实或问题,学会在开放的社会现实中灵活解决问题、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的新思路、新方法.


二、正视和理解新时代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

新世纪是孩子和成人共有的世界.现阶段小学生的自主意识强于历史上任何时期的 ` 少年儿童,他们遇事有自己的见解,不唯师,不唯上,面临着许多新的生活课题,他们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对来源于多渠道的大量的即时信息,倾注了极大的注意力、求知,参与意识越来越强,自然会萌发出一些新观念.少年老成、思想早熟已成为普遍现象.上述课堂中针锋相对的讨论,就体现出他们与长辈们不尽相同的追求和价值观,同时也涉及到良好品质与行为价值观的矛盾.这正是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在社会、家庭等多因素的影响和熏陶下,独立思考的结果.老师要深入学生生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理想追求,熟悉他们的生活环境、学习情况,才能理解学生,找到教育的新思路,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

三、扩大参与面,创设丰富多样化的课堂交往活动

重视教师的人格感染和师生关系的融洽,在教学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和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让教师的情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重视学生的发言,理解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选择,不随便否定学生的问题和观点,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使学生思想活跃、心情舒畅,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并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追求成功的机会,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和激励.让学生在德育课学习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重、理解、信任、宽容和关爱,并从中受到感化、召唤、激励、鞭策、建议和指导.

四、学校教育必须强调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

学校是孩子们求知的主要天地,课堂是一个多信息作用的动态发展场境,这就要求教师既能目的明确、严密紧凑地组织教学,实现预定的课堂教学任务,又能正视并正确地分析课堂中的偶发问题,因势利导,不回避现实,不追求争论题的答案唯一性,对孩子们的作法、想法分析出合理性;同时,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来恰当的调空、引导、评价学生的言行.并将课内的教育与课后的延伸教育结合起来,将德育课堂教育与学生养成教育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的整体化、系列化.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作为一名德育课老师不仅要根据新的情况,对教育内容赋予新的意义,还要对学生灌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知识经济时代所要求的新思想、新观念.同时要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树立大德育观,进行开放式的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强调活动教学、情景教学,在实践中学习.改变德育教学中因循守旧,忽视客观实际效果的现象,使德育课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总之,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回归生活、体验生活,在教会学生做人、提高道德素质的过程中,必须从学科的特点出发,遵循少年儿童品德形成的规律和心理生理特点,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努力探索德育学科创新教育的有关问题,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个性得到发展,素质得到提高.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