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看体育人文理

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438 浏览:30806

摘 要 :体育人文研究存在哲学思维多样化和理论体系的不足、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缺乏深义、学科研究方法也显得相对单一等问题.哲学思维及理论缺失,将导致终极价值观偏离本位;传统文化的缺失,会导致民族符号、象征的消失;研究方法不足,会使学科发展缓慢.以人文学母学科——人类学的观点和研究经验,对体育人文理论的发展进行思考,体育文化现象不是随机创造或者抽样参照的结果,发展体育人文理论要有自己的哲学体系和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关 键 词:体育社会学;体育人文理论;人类学;传统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4-0013-04

1979年3月,提出要发展社会学、人类学,紧接着由中国社科院胡乔木牵头,费孝通负责操作,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就这样重新步入学术正轨.在此基础上,经后来体育界诸多专家、学者的努力,又创建了一门体育二级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按照卢元镇[1]的观点:“体育社会学和体育人文科学合称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简称体育人文社会学.”其基本研究思路是关于体育人文与社会的联系,集中关注社会各种体育现象,着眼点在体育文化.目前,体育史、体育哲学、体育、体育美学、体育文化、体育人类学等,主要探讨内容包括体育的人文价值、和审美等.作为新兴学科,从体育人文理论发展趋势来看,应有所突破,而不是不断重复前人所述.本文将从理论上围绕哲学思维(价值判断)、理论体系、研究方法(范式)等作简述.体育人文理论研究可借鉴人类学研究,以促进体育人文理论向深层发展.未来体育人文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多将体育归于大文化范畴,所以,发展体育人文理论,可以回到人类学中去找寻那些有价值的东西作参考.

1.人类学与体育人文理论

人类学研究“人”本身及其文化,是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把日常教育的零散科目合为一个便于掌握的整体[2].人类学最早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多关注体质方面,现在则多集中于文化方面的研究[3].而体育人文理论的研究对象就是人本身以及人参与的体育文化活动,研究内容包括对人与体育的哲学分析、关系、审美、价值判断等,也可说是属于人类学研究的部分内容.胡小明[4]教授认为:“体育人类学,属于应用人类学的范畴”.

从人类学看体育人文理论研究,会显得哲学思想更开放、更加具有包容度.人类学注重站在上层(文化的角度)看问题,蹲在下层(田野调查)研究问题,问题集中在人的文化(思想层面)和文明(技术层面)两个层次.从上层看,中国体育人文理论整体架构,即学科的构建问题(体育文化研究的构建),首先是研究的哲学思维,其次就是学科的哲学、理论框架的构建.从下层看,目前中国体育人文理论的路线,主要是以文化学作理论指导,一直在研究人的身体娱乐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具体研究对象表现为“体育文化”.但是,到底什么是体育文化以及如何深入研究体育文化等,体育学界一直还在商讨中.人类学最早研究的是人类体质(解剖特征),后转向民族、宗教等文化层面,已经从“文化概念”的漩涡中走出,把关注焦点定位于“何时”使用文化这个概念.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人类学能为体育人文的研究提供相对成熟的理论.人类学属于“新”科学的第一个,而不是“旧”科学中的最后一个,它正在探索如何理解人们广泛著述的人类状况之新方式[5]54;“人类学是现代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学科,人文社会学科的世界性,是由人类学从经验研究和理论思考的两个面向的世界性所支撑的”[6].


2.体育人文理论研究的结构性问题

2.1 哲学思维和理论体系的缺失

每个民族、国家都应有自己的哲学观、文化观.哲学思维的缺失,会使体育终极价值观不够清晰.中国体育发展的哲学思维,往往被“权势思维”所替代,在这种状况下,体育顺势为权势怎么写作,但是,保障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还需保持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从人类学研究的经验来看,开展体育人文理论研究,首先要找回体育的历史渊源以及自身哲学,其发展方向才不会偏离本位.

中国的体育人文理论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支撑,没有明确的理论方向作指导.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体育哲学研究局限于历史唯物主义.不少体育学者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唯一的理论工具,坚持在思维领域形成的辩证逻辑关系,过分强调其在社会领域中的应用及外推作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人们必须将理论与社会密切联系,才能深刻洞察社会.实践也表明,如果仅仅背几条耳熟能详的原理,而脱离与社会的联系,就与马克思的要求相背离.马克思主义人类学,不只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著作中的理论,还应是被重新创造的理论[7].僵硬地使用历史唯物主义,束缚了体育哲学研究,使其停滞不前.二是存在着一些不求甚解的时髦理论.不少研究者将全球化、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等理论生硬地强加到体育人文理论研究中,由于缺乏深刻的理解与剖析,显得非常牵强.

2.2 研究方法以文献提炼为主

我国的体育人文理论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多以文献提炼式研究为主.体育是活生生的人体内在功能外化表现载体,承载着各种时代气息,可以说是一种古典式身体活动的流行文化.因此,倪依克[8]认为:“从学科发展来看,研究方法是否合理与完善,直接影响到一门学科是否成熟.翻看近年相关文章,以文献资料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占有相当大比例.”

从《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调查与分析》[9]来看,95.6%的硕士和43%的博士运用文献法研究;47%的硕士和23%的博士用逻辑法;64%的硕士和29%的博士用教学法;7%的硕士和9%的博士用观察法.在人类学研究发展史上,也曾经出现类似情况,即过多地从文献、历史学的角度进行阐述和解释,实际上,最后导致人文理论知识的总量还是没有增加.“在解释的方法方面,最引人注目的趋势是:一直不断强调历史观点和历史的解释方法,即严格局限于历史的检测设构拟,拒绝一切通则和一切阐述规律的努力”[10],“学科走进了一条方法论的死胡同”[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