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良式三腔二囊管拔管方法

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307 浏览:22271

传统的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首选的应急止血措施之一, 近期止血效果可达85%~92%.在整个止血过程中, 三腔二囊管的拔管是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如操作不当引起拔管困难、拔管后再出血, 将导致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前功尽弃, 对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有研究表明其拔管后再出血发生率可达50%[1].作者为寻求一种更为理想的拔管技术, 提高拔管成功率, 对传统拔管技术进行了改良, 临床应用70例患者, 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患者出血停止后抽尽气囊内空气, 在观察的24 h内嘱患者分次缓慢口服10~14℃的去甲肾上腺素盐水[2], 每次口服20 ml, 每6小时口服一次, 4次共服80 ml.拔管前将胃、食管气囊抽瘪至真空状态后用两把止血钳夹紧食管气囊及胃气囊的管端开口, 把备好的芝麻油30~50 ml嘱患者分次服下.半小时后向患者口腔内喷雾1%的丁卡因液两下[3], 协助患者半坐位, 头后仰, 同时转移患者注意力, 嘱其自然呼吸, 勿做吞咽动作, 随即快速轻巧地将三腔二囊管拔除.在拔管过程中, 解除食管、胃气囊与食管黏膜之间的粘连是拔管成功与否的关键.改良技术采用分次少量口服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克服了这一难题.去甲肾上腺素和冷刺激的双重收缩血管作用可以使血流缓慢, 促进止血, 0.9%NS长时间作用于粘连部位, 有助于粘连物质的缓慢软化直至逐渐松解, 冷盐水作用于局部产生的凉爽感也减轻了患者胃部因插管带来的烧灼症状.拔管前将胃、食管囊抽瘪至真空状态并夹闭,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食管囊、胃囊处的皱襞、隆起与食道黏膜之间的有效接触面积, 减轻拔管对食道黏膜造成的机械摩擦, 降低已结痂的破裂静脉再度受损的概率, 避免了再出血的发生.芝麻油有香味, 无刺激性, 减少了由于口服石蜡油不耐受、不足量而出现的恶心、呕吐和润滑不充分, 分次口服比一次性服下润滑更充分.口腔喷雾1%地卡因液, 可暂时性麻醉咽喉、食道神经, 减轻了拔管对咽喉部的刺激症状.半坐位头后仰, 最大限度减少食管的生理弯曲度, 利于三腔管顺利通过食管的生理狭窄部.与传统拔管方法相比, 采用改良式拔管方法的患者在拔管过程中及拔管后的恶心、呕吐、咽喉痛、胸闷胸痛、拔管困难、拔管后24 h内再出血的发生率低, 患者的满意度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