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播模式

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902 浏览:10594

【摘 要 】

本文阐述了以媒体传播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及作用,探讨了运用电视手法制作专题片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指出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弥补文字所带来的视觉缺失、声音缺失等所不及的更多感官的冲击,为研究者提供更多视角的研究课题,也可提高受众人群的兴趣,达到全民性参与保护的作用.

【关 键 词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途径;现代传媒

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它既有物质形态的“有形”的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又有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在世界也是少有的.包括口头传承、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目的在于文脉的延续、优秀文化的复兴和再创造.

现代人民群众对于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使得现代传媒的品牌形象,品牌价值也越来越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已作为中国五千年底蕴的文化品牌,包括的内容和涉及的领域广泛和众多,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电视媒介能够更好地传播,让不同阶层的受众人群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中接受、吸收相关知识并做到延续中华文化文脉的自觉,达到对本土文化的自觉保护作用.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全民性的工作,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一、以媒体传播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包括音乐、美术、舞蹈、建筑等各个领域,整体可以归纳为动态和静态两种.传统的研究方式主要是通过古籍文献,即文字描述的表现手法来展现.通过出土的文物、遗址等具体的实物对研究者以及受众人群提供可供研究或了解的相关知识.文字的优点是有依据,不足的则是每个人对文字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不同,对同一事物,解读的角度不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字主要依靠读来理解,难免会有局限性.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媒体的运用可使听觉、视觉融合为一体.如果我们能够及时的捕捉到一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资料,这样可以弥补文字所带来的视觉缺失、声音缺失等所不及的更多感官的冲击.为研究者提供更多视角的研究课题,也可提高受众人群的兴趣.因此,收集更多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频类、影音类资料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是十分必要的.

现代的科技进步之快,使得更多的人们接受事物的方式由以前的书本转变为电视网络、移动媒体接受新事物的方式.运用电视拍摄的手法来制作一些关于美术专题片,建筑类专题片以及各艺术种类的宣传片、纪实片等,是现实可行的,拍摄后根据文献配写解说词,根据分类整合、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去传播,尤其是通过电视、网络类、移动传媒类等,例如:地铁、移动公交车、传播媒介,对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多的途径,也让更多的民众来真正理解中国本民族文化精髓,进而落实到现实生活中,真正的保护中国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再是研究者们极力地在保护,而是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真正理解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贵之处,进而发动全体人民群众自觉地去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遗产,这也是充分运用电视传媒手段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一种优势.

二、以媒体传播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运用电视手法制作专题片

电视专题片制作是对现在时或过去时的纪实,对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给予集中的、深入的报道.电视专题片形式分类很广泛,从风格上可分为纪实性专题片、写意性专题片和写意与写实综合的电视专题片;从内容上分为城市形象专题片、企业形象专题片和产品形象专题片;从文体上分为新闻性专题片、纪实性专题片、科普性专题片与广告性专题片.无论选取那种形式,专题片的制作都离不开基本的形式要素,例如创意片头、画面与解说词的完美搭配、后期剪辑制作、音乐的选取等等.

首先,专题片片头的创作包装可以是创意的,创意是灵魂,但不能脱离专题片内容本身.一部专题片的制作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是电视的形式,内容则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的某一门类为内容载体.解说词在电视专题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以画面内容为基础,是专题片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解说词能更好地表现主题,给观众以更多的信息量,它不是对画面的简单重复,而是对画面进行补充和提高,弥补画面所不能表达的内容,并根据画面与文字语言在形象上的逻辑关系创造词与画交融的意境,彼此烘托,产生共振,使画面的含义获得再一次的升华,成为观赏者享受的文化盛宴.

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片,需要在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精选一部分作为重要的代表,来进行宣传片的制作.提倡不同的群体拍摄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持续拍摄动态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视资料.由此,可以记录不同阶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那些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同时,提倡尝试更多的电视栏目制作,可以是短小精悍的创意片头,也可以是展播类等等栏目方式,融合非物质文化的内涵,建立艺术资料库,丰富和充实除文献、出土实物之外的更多视觉资源,记录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某一阶段的状态,具有一定的紧迫性.经过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片的制作长期积累后,整理分类为例如记录片、科普片、创意片等,建立相对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数据库.

应根据受众群体制作各种片子,目的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真正地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得到保护.不再仅仅是研究者、国家政策的抢救性保护,需要动员全民来保护,那么就要先要让全民了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了解熟知以后,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利用电视、交通、地铁等移动传媒手段,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普及到每一处,才能让群众有意识的去对某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关注,最终自觉的对其进行保护.

三、以媒体传播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

一是记录不同阶段不同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以后的研究人员提供更详实的生动资料.

二是对大众起到科普宣传作用,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程度,不再仅仅是研究人员的专利.

三是包装创意的作品,带有本民族符号的作品,内容、内涵更充实,有利于对外的传播并起到宣传作用.


四是有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储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挖掘更多可利用的元素去开拓创意产业,达到共赢.

【参考文献】

[1]孔令顺.中国文化的电视化表达[J].现代传播,2009(3)

[2]雷蔚真著.电视策划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石长顺著.电视新闻编辑与制作[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