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歌文化的功能和传播途径

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824 浏览:93719

摘 要:大学校歌文化承载着大学精神,育人理念,在对大学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发挥了凝聚、激励、价值导向、文化传递等功能.本文着眼于如何传播大学校歌,将大学校歌文化更好的融入大学人的生活、学习,提出了大学校歌传播的途径和方法.

关 键 词 :校歌文化;功能;传播途径

在我国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大学校歌文化以其独特的词曲艺术表现形式向我们展现了一所所高校的办学精神以及育人理念.重视大学校歌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 大学校歌文化的功能

大学校歌文化凝聚了大学人在长期读书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道德情操、目标追求、理想信念以及价值判断,是指导大学向着良性方向发展的思想之源.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大学、不同时期的大学、不同类型的大学催生出不同的大学校歌文化,但并非说大学校歌文化就毫无共性可言,恰恰相反,无论从文化发展的功能还是推动大学发展的功能上来讲,她们不仅存在共性,而且还存在惊人的一致.

(一) 大学校歌文化具有凝聚激励功能

所谓凝聚功能,就是由校歌文化产生的一种向心的内聚力,它可以增加全体成员之间的团结与和谐,增强整体合力.所谓激励功能则是激发鼓励,是通过校歌文化对人心理和情感的刺激,产生向上、向前的推动力.[1]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浓缩为一曲校歌,正犹如大学的灵魂,体现了大学人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正是在这样一种共同精神文化的黏合、鼓舞下,使师生员工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都齐心协力,服从大局,服从群体,每个学校成员都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意志和荣誉感,对学校群体都有强烈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二) 大学校歌文化具有价值导向功能

价值观是人类生活的核心,它决定了人们用怎样的意愿和心态去开创自己的新生活,决定着人类行为的取向,因而它对于人类的生活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师生员工各种道德观点、价值观点的确立、行为方式的选择总是参照着学校精神所包含的价值取向,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个性的发展也总是参照着一定的学校精神所包含的规范.大学校歌文化明确了办学精神和育人理念,体现出一所高校的文化底蕴,而当这种文化氛围形成之后,便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不仅对师生员工的生活、学习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而且对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修养品德等方面也起到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并最终对师生的人格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 大学校歌文化具有传递文化的功能

校歌文化是大学文化中最精髓最悠久的部分,大学校歌是在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国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厚重的文化积淀构成了校歌独特的文化底蕴,与此同时,它依靠着校园文化的普及以及学校精神的彰显得以深入人心.校歌作为大学精神的承载体,以办校历史为依托,以学校发展为脉络,继承并传递了高校要传达给师生员工的精神诉求、价值理念,以歌曲的形式在校内广为流传,并将持续为大学人所传扬、铭记.

二、 大学校歌文化的传播途径

加强大学校歌文化建设,强化大学校歌文化功能,探究大学校歌文化的传播途径,使大学校歌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更深入的理解.大学校歌作为大学校歌文化的有形体,传播途径与传播强度的相对均衡与相互辅助可以改善校歌的传播效果,从而使更多的大学人易于、乐于接受校歌文化,产生与校歌文化的共鸣.

研究传播活动设计的专家Rogers.E.M.指出,“为了加速成功,在各类渠道中都应该使用大量信息,而不是单一的信息和单一的渠道,而且信息要重复出现,信息的内容也很重要.[2]

(一) 大学校歌的传播途径

1.学习校歌,了解历史

大学校歌的诞生离不开孕育它的历史环境.一首校歌首先代表了一段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理念.组织师生员工学习校歌,理解其中一词一句所承载的历史信念,有助于深入理解校歌文化的广博.例如在高校新生刚入校时,学校组织集体参观校史馆,学习校歌的活动,既能使学生认识、了解自己即将生活、学习的学校历史沿革,又能借此时机理解校歌所蕴含的学校精神文化,如此更能深入人心,将校歌文化植根于学生心中.

2.翻译校歌

在当代多语言文化的背景下,作为学术前沿的高校不乏多种语言,多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大学校歌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迫切需要新时代的理解与认可.组织“翻译校歌”的活动,使师生自愿挖掘校歌文化的历史,揣摩校歌歌词中蕴含的深厚意蕴,融会贯通,用另一种语言去诠释自己心目中的校歌文化.在这样寓教于乐的学习活动中,不仅使传统校歌深入人心,在甄词酌句的翻译过程中也使师生得到思考,更深刻、全面、多角度的理解校歌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多语言多背景的翻译活动也更直观的提升了师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热情.

3.改编校歌

这里说的改变校歌既包含校歌歌词的改编,也包含校歌谱曲的改编.大学校歌虽有其独特的历史北京,有浓厚的历史味道,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但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审美变化,难免会有学者认为老歌也应该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暂且不说这种做法是否值得大力宣扬,但这种老歌新唱或者重作新校歌的想法能够提出来,就说明有学者是注意到了大学校歌文化的重要性,也正是想借助改编新校歌的契机来重新定义或者说是补充原有大学校歌的精神与内涵.本着这样积极的初衷,提倡并鼓励改编校歌的活动,使师生发挥各自所长,多种思维,多种理解的思想交锋必然会带来多元化的校歌文化之观.

4.外延性校歌创作活动

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传播媒体发生了巨大变化,歌曲由原来单纯的听,变成了现在的边看边听――看视频故事,听词曲旋律.大学校歌受限于产生时代较早,没有视频,但大学校园是创新的摇篮,鼓励师生为校歌增拍视频无疑使为传统与现代增设了沟通的桥梁.适合大学校歌文化的视频必有其简明而厚重的文化内涵.以学校发展为轴,或以典型优秀校友的成材之路等为题的记录方式都能使观者更直接地理解校歌文化的精髓.在图像与音频的结合下,也更易于观者的识记,并易使听者产生所观视频的画面联想,从而起到宣传校歌文化的作用.对于视频的创作者,更要求了解校歌,认同校歌文化,并能够很好的理清大学精神,于此,才能创作出广受认同的优秀校歌文化视频. 5.无音响形式

“无音响形式”顾名思义,就是让校歌信息融入静态的视觉环境.上海市徐汇中学就把校歌歌谱以五线谱的形式镌刻在了校园内该校首任华籍校长塑像的白色大理石基座上.高校亦可借鉴此种传播途径,当一首大学校歌以静态形式呈现在石刻、雕塑、徽章、纪念册等有形实体上时,它带给观者的感受不仅是明确了这所大学对其校歌文化的认同,更是感受到这种细致入微的人文环境给内心带来的强大震撼.“无音响形式”的校歌作为一种大学标识文化的视觉识别系统,将校歌文化转化为标准化的视觉方案,准确地传达给观者,有利于提高师生员工的认知、记忆、认同,唤起大学人的精神,且实体的大学校歌文化标识符号也更易引人联想、回顾起自己的大学时光,提高对学校的自信心、自豪感,使公众对大学产生认同感、信赖感,从而达到扩大大学知名度的作用.

6.演唱校歌活动

大学校歌归根结底属于歌曲艺术,需要师生员工以传唱的方式进行传播,但刻板的教授与学唱往往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特别对于略有叛逆心理的大学生而言,古板的逼迫、灌输反而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而如果将严肃刻板的学唱形式化为灵活有趣的竞技形式,师生则更易接受并自觉自愿学习校歌,领会校歌文化.例如,河南理工大学每年举办的“歌咏合唱比赛”就将河南理工大学校歌作为每支参赛队的必唱曲目.实质上相当于强制学习校歌,但由于竞赛的形式,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校歌的兴趣,此时理解、唱会、唱熟校歌,很容易比单纯的强制性学唱效果要好得多.

7.借助新媒体传播途径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运用愈加广泛.大学生是新媒体技术使用最为活跃,最为广泛的群体,适当的借助新媒体途径宣传校歌文化,更易使师生接受,传播成本也会更低.目前,微博、微信等沟通环境的成熟、多样化,使信息传播更为便利,师生员工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子终端获取资讯.前文提到的为大学校歌增拍视频、翻译大学校歌等活动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宣传、公示.新媒体打破了传统的校歌传播阵地相对固定、覆盖面窄,影响力小的局限,利用互联网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的特点快速、全面的将各渠道信息汇总,大大提高了教育者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受教育者更新观念,开阔眼界.

(二) 大学校歌的传播强度

同一种传播途径也需要传播强度的适当才能得到更理想的传播效果.传播强度包含传播频率和传播时间,若传播频率较快,则更容易使人感到厌烦,没有新鲜感.大学校歌作为学校宣传大学文化的途径,含有政府音乐文化成分,高频率单纯重复地灌输容易使人感到压迫,显然不符合追求自由自主的大学人口味.低频的传播又不容易使校歌文化深入人心,由此,注意校歌文化的传播场合,有计划的将校歌文化融入“潜在课堂”,例如在竞技赛场上传播校歌,在譬如开学仪式、毕业典礼等大型活动中奏响校歌,潜移默化的将校歌文化融入活动,对师生员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