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范畴理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38 浏览:8211

摘 要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存在于非语言的概念结构之中,也存在于语言结构中.本文从原型范畴理论的特点和其对周围世界的范畴化功能及其对语言的研究功能出发,来解释翻译实践中词汇、语法、语言结构等的原型表达及边缘化表达——即非原型表达.

关 键 词原型范畴理论 翻译 非原型

一、引言

范畴化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础.认知心理学家Rosch提出的原型及基本层次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石之一.在翻译实践中,原型范畴理论在词汇、语法和语言结构的翻译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由于源语国家和译入语国家在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在翻译中也出现不少非原型表达.

二、原型范畴理论及其基本特点

原型范畴理论是针对传统的经典范畴理论提出的.根据经典范畴理论,范畴由充分必要条件决定:同一范畴内各成员地位相当;范畴边界是清晰的.20世纪50年代,语言哲学的奠基人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原理.此后,Rosch首先创立了原型范畴理论,将其视为认知心理学的一项重要内容.Lakoff进一步发展了原型范畴理论,提出可用理想化认知模型来解释原型范畴.根据该理论,人们不可能完全认识外部世界,隶属于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之间并不存在共同特征,只具有家族相似性,特征不是二分的,范畴边界是模糊的,范畴内的成员地位不相等.Langacker认为“原型是指范畴内最好、最典型的成员”.同一范畴内的成员典型程度各不相同,有一个或一些成员具有更多的共同属性,它(们)处于中心地位,而其他一些成员不是该范畴的典型代表,处于边缘地区.


原型范畴理论有以下特点:范畴成员的隶属存在等级性,同一范畴内,各成员的地位并不相等;同一范畴存在家族相似性,或其语义结构采取的是成束的并且是意义相重叠的形式;范畴的界限是不确定、模糊的,范畴具有开放性,这反映了人类具有一定的能动性.

三、原型范畴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在英汉翻译实践中,我们需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范畴词方面的区别和空缺.这些空缺可能是由两民族对范畴的认知方式、概括层次、构词功能的差异所致,如英语的hair可指汉语的“头发”或“毛”,brother可指汉语的“哥哥”或“弟弟”等.也可能是语言构词方式的差异影响了对范畴的认识.汉语构词的主要方法之一是“修饰语+中心概念词”,被称为“定中构词法”,这里的“中心概念词”常用基本层次词来担当,可直接运用它们来构词,这是一种常见又经济的手段,同时也使得汉语词具有直接表明生物或事体范畴属性的功能.如:

[1]猫——花猫——狸花猫

[2]树——桃树——蟠桃树

汉语名词中表示范畴的基本层次词:树、花、草、鱼以及馆、室、场等,都可在其前加上表示“种差”的字词来构成大量汉语词.英语的tree表示汉语的“树”,fish表示“鱼”,可用其来构词的方式存在较大差异见表1.

英语构词常注重词的词类属性,词本身就可显示词性.英语中大部分单词的后缀就表示这种词类语法范畴,如名词常用诸如-tion、-sion、-ship、-ity、-ness等后缀结尾;大多数形容词用-ous、-ive、-ary、-able、-al、-ful、-ish等结尾;很多副词以-ly结尾;一些动词以-en、-fy、-ize、-ate等结尾.

因此,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在寻找源语和译入语的对等词时,除了查阅词典等参考工具,也需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等方面的不同范畴有所了解.在英译汉时避免观词生义,生搬硬套;在汉译英时注意词性的变化和配合.这样,才能避免在译文中出现啼笑皆非的错漏.

四、翻译实践中的非原型表达

在很多语言中,一般降调表示确定含义,升调表示不确定或疑问,这是其原型用法.但也有例外,如反诘句虽用升调,但并不表示疑问:

[10] Is it all likely that he’s really sick? (肯定其相反命题:他其实没病.)

英语的beware不是一个典型动词,它表示“谨防、小心”,但它在句法上仅具有动词的部分特征,可说:

[11] Beware of the dog!

I will beware.

但一般不说:

[12] He bewares of the dog.

也没有bewaring或bewared的形式.

英语中大部分被动句和主动句可以对应转换,这是其原型属性,但也有边缘成分.如:He was born in 1979(他生于1979年).因此,在翻译英汉主动句和被动句时,要注意按译入语的习惯用法灵活转换.